三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目 录
前言 1
第一篇精准把握发展新形势 2
第一章“十二五”发展成就 2
一、经济综合实力领跑全省,发展质量稳步提高 2
二、“十有民生”惠及全市人民,和谐三河建设迈上新台阶 5
三、生态环境建设成果突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8
四、改革、协同、开放良性驱动,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10
第二章新时期的发展形势 12
一、新形势 13
二、新机遇 15
三、新挑战 15
第二篇科学描绘三河新蓝图 17
第一章发展思路 17
一、指导思想 17
二、发展战略 17
三、基本原则 19
第二章发展目标 20
一、主要目标 20
二、功能定位 24
第三章空间布局 25
一、一线带动 25
二、双核提升 26
三、四区统筹 26
四、多点支撑 26
第三篇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先行示范区 28
第一章建设北京行政副中心服务功能拓展区 28
第二章建设京津冀跨区域产业合作试验区 29
第三章建设京津冀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30
第四篇创新驱动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32
第一章建设创新资源孵化转化示范区 32
一、全力打造创新创业平台 32
二、积极壮大科技创新主体 32
三、着力引进和培育高素质人才 33
四、全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34
五、不断强化创新政策支撑 34
第二章构建“4+6”现代产业体系 35
一、发展壮大四大现代服务业 35
二、改造提升六大传统优势产业 37
第三章扎实推进重大产业项目建设 40
一、推进重大产业项目落地 40
二、实现产业园区“腾笼换鸟” 41
第五篇打造全省城乡统筹示范区 42
第一章优化城镇结构 42
一、完善城市功能,提升综合承载能力 42
二、做优特色镇,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 43
第二章建设美丽乡村 44
一、改善农村整体环境 44
二、提升现代农业质量 45
三、加快农业人口转移 46
第三章完善基础设施 47
一、推进大交通建设 47
二、加强供排水设施建设 48
三、完善污水、垃圾处理设施 49
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49
五、优化能源供应保障体系 50
六、加快信息网络建设 51
第六篇建设绿色生态新三河 52
第一章改善环境总体质量 52
第二章加强生态空间管控 53
第三章构建生态安全屏障 53
第四章节约集约利用资源 54
第五章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55
第七篇全面提升民生福祉 56
第一章努力促就业提收入 56
一、积极推动创业就业 56
二、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57
第二章提升社会事业整体水平 57
一、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57
二、推进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58
三、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59
第三章强化公共安全体系建设 60
一、完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系 60
二、健全安全生产管理长效机制 60
三、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 61
四、强化防灾减灾应急协调机制 61
第四章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62
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62
二、完善公共文体服务设施 62
三、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63
第八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64
第一章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64
第二章提升开放层次水平 65
第九篇加强党的领导和社会治理 69
第一章全面加强党的领导 69
第二章完善社会治理格局 70
第三章深化法治三河建设 72
第十篇规划保障 74
第一章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74
第二章强化资金多元投入 75
第三章健全评估考核制度 75
前 言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协同京津、转型升级、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时期。深入分析发展环境变化,把握发展趋势,抓住发展机遇,理清发展思路,科学编制并有效实施《三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对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全国县域经济竞相发展中跨越争先,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影响。
本纲要依据《中共三河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精神,紧密结合三河市改革和发展实际编制,是未来五年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人民的共同行动纲领,是实现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重要保障。规划期为2016-2020年。
第一篇 精准把握发展新形势
第一章 “十二五”发展成就
“十二五”时期是三河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严峻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决策部署,牢牢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机遇,拼搏进取,攻坚克难,统筹抓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优生态、惠民生各项工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就,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经济综合实力领跑全省,发展质量稳步提高
经济强县地位突出。积极应对“三期叠加”不利影响,千方百计稳定经济增长。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亿元大关,由2010年的314.3亿元增加到510亿元,年均增长9.3%,连续迈上两个台阶,人均GDP突破8万元;全部财政收入完成104.2亿元,年均增长18.2%,比2010年的45.2亿元翻了一番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72.3亿元,年均增长20.7%,总量连续六年居于全省县级首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96.9亿元,年均增长19.1%;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46.0亿元,年均增长14.3%。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在全省民营经济考核评比中连续五年进入前五名。
高端发展领跑廊坊。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主动承接京津产业转移,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8.0∶56.8∶35.2调整为6.8∶48.2∶45.0。现代服务业增势强劲,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五年提高了9.8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0.6%。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壮大,世原汽车、光环云谷、德国虎威等一批项目落户三河且快速拓展,培育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达到37家和445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6.2%,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1.3%,连续十二年被科技部评为“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市”。现代农业蓬勃发展,粮食连年增产,农业稳定发展,以畜牧、蔬菜、花卉林果、绿色食品为主导的现代高效农业地位日益突出,廊坊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累计达到21家,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8.1%。
园区实力提档升级。燕郊高新区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农业园区被农业部认定为第一批“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泃阳经济开发区、三河经济开发区获批省级园区,新兴产业园区从无到有、全面启动,通航机场建设顺利推进。五年累计投入100亿元以上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园区承载能力明显提升,精品园区初具雏形。五大园区经济总量占全市的70%以上,对财政的贡献达到80%以上,成为三河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项目建设势头强劲。百世金谷燕郊物流基地、海拉车灯、神威药业研发中心、通用磨坊、莱尼线束等一批重点项目投产运营。胜记仓中国物流城、首尔园、航天现代服务业发展区、港中旅海泉湾、中华齐心创业园等一批大项目全面开工建设。五年来,累计实施投资亿元以上项目390个,总投资1781.1亿元,完成投资948.2亿元,省、市重点项目在数量和质量上均居廊坊前列,有效支撑了全市经济平稳健康快速发展。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突出规划引领,编制完成《三河市城乡总体规划(2013-2030)》、《三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80余项规划。“五城同创”全面展开,东西市区城市功能逐步完善,城乡文明程度和文化品位显着提升,到2015年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3.14%,高于廊坊市8.14个百分点。先后实施了102国道综合改造提升、文化艺术大街、市区环路及东出口改造等重点工程,城市品味和形象大幅提升,泃河城区段综合整治工程荣获“全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燕郊植物园、燕郊幸福公园、大郎台主题公园等一批城市公园建成开放,以泃河为中心的城市河道景观网络加快构建,立交东院等老旧小区以及幸福街等背街小巷改造完成,市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市区污水管网、燕郊南水厂投入使用,市政基础设施承载能力显着增强。
二、“十有民生”惠及全市人民,和谐三河建设迈上新台阶
“学有所教”高位均衡。教育投入力度空前,五年新建、改扩建学校71所,全市初中、小学标准化率分别达到100%、90%。扎实推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被评为“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教育信息化工程扎实推进,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农村教育论坛”等国家级教育峰会,与中国教育学会完成“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构”课题研究,高考成绩连续20年名列廊坊榜首,先后获得“全国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全国十大区域课改样本”等荣誉称号。
“劳有所得”更为多元。建成北方唯一一所县办高职院校——燕京职业技术学院,深入实施“万人大培训”等活动,制定税费减免、贷款贴息等优惠政策,以创业带就业,以培训促就业。五年来,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1.6万人,城镇新增就业3.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6%以内。2015年,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5184元、14901元,年均增速分别为8.8%和11.6%。
“病有所医”惠及全民。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职工医疗保险、新农合扩面提标,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5%以上。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市医院被确定为省级试点,中医院收回政府管理经营。完成市医院综合门诊楼、城镇卫生院、农村卫生室新建和改扩建,率先在全省建立了由政府协调主办的全市域120急救中心,与北京军区总医院开通绿色通道,与北京急救中心开展业务合作。率先在全省实施“大学生村医”工程,基本实现了小病不出村镇、大病不出市区的就医格局。持续开展疾病预防控制,荣获“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称号。
“老有所养”覆盖城乡。全面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和保险待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8%,全市60岁以上的农民和城镇居民每人每月能领到130元到230元的养老金,为80岁以上老人发放了高龄补贴。燕达医养结合成为全省养老推广模式,建成了4所宾馆式养老院,五保户供养率达到100%。
“困有所助”提标扩面。农村低保月人均标准由350元提高到500元,城镇低保月人均标准由500元提高到650元,为城乡低保户每年每户发放取暖补贴1000元和500元。在全省县级率先建立了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基金,累计救助重特大疾病1364例。在全省县级率先实施慢性肾病患者免费肾病透析,五年累计支出4768万元,每年减免3万余人次透析费用。对考入高等院校的孤儿全额资助学费,对所有低保户进行慰问,平均每户450元。
“闲有所乐”丰富多彩。市文化中心内部的浩然文学馆、文化馆、图书馆等一批场馆投入运营,燕郊航天体验馆对外开放,6个镇(街道)综合文体活动中心全部免费开放,完成了102个村民文体活动广场建设。彩色周末等群众文化活动深入开展,有线数字电视、光纤宽带、村街文化活动室、公园广场和居民小区健身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
“行有所畅”快捷便利。推进交通对接工程,升级改造主要干线和街巷,实施“农村道路改造提升工程”,累计投资10余亿元新建改造农村道路600余公里。完成东市区城市公交提升改造工程,新开通8条公交线网总长133公里,116辆新能源公交车投入运营;西市区完成10条公交线路规划工作,新开通3条临时班线,100辆公交车投入运营,城乡公交网络体系进一步完善。
“貌有所变”成效明显。整洁城乡活动深入开展,10个镇分别组建保洁公司,395个村街全部成立环卫队,建设5座镇区垃圾中转站,基本实现了“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完成74个省级美丽乡村重点村、11个精品示范村建设任务,深入开展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厕所改造、农村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等惠民实事,乡村面貌明显改观。
“住有所居”保障有力。陆续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5908套,已分配各类保障性住房2200余套,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2200余户、527万余元,新增公共住房3600套,棚户区改造1609户;累计投资5800万元为1798户特殊群体新建和改造房屋5306间,极大改善了城乡困难居民的住房条件。
“安有所保”成为常态。严格落实领导干部公开接访制度,深入开展信访积案化解攻坚行动,圆满完成十八大、“APEC”、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等重大活动重要时段安保维稳工作。在全省率先建立了高标准县级联合接访中心。荣获“全国‘六五’普法中期先进市”荣誉称号。深入开展“平安创建”、“天网覆盖”等工作,加大人防技防投入,基本实现了巡特警动态巡查和治安视频监控的城乡全覆盖,持续开展严打整治斗争,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发案率明显下降。扎实开展经常性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有效防止重大安全事故发生,保持了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三、生态环境建设成果突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得力。强力推进燃煤压减攻坚行动,完成107家市直及下属单位锅炉煤改气工作和热力总公司节能环保升级改造,不断扩大集中供热覆盖面。强化工业污染治理,淘汰全部“十五小”和“新六小”企业,拆除水泥企业23家,取缔搅拌站30家,淘汰水泥、矿粉行业过剩产能1447万吨,关闭马蹄窑167座,实现小造纸、粘土砖、采石场等企业关停并转。加强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监测治理,有效降低有机废气的产生和排放。着力构建清洁低碳交通系统,积极推进黄标车、老旧汽车、报废汽车淘汰治理工作,五年淘汰黄标车10595辆。着力推进公路交通、建筑工地、料场堆场、露天矿山扬尘治理,秸秆禁烧工作市域全覆盖。通过不懈努力,大气质量明显改善,为保障“APEC蓝”和“阅兵蓝”发挥了积极作用。
节能减排降耗成果突出。强化工程减排,开展管理创新,优化产业结构,推动节能减排工作顺利开展。东西市区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燕新建材分级燃烧等重点工程圆满完成,国华三河电厂节能环保综合升级改造工程顺利实施,率先成为京津冀区域首家“近零排放”电厂。强力推进节能监察工作,把好审批关,严控新上“两高一资”项目,推动产业聚集和循环经济发展。通过五年努力,全市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明显下降,圆满完成“十二五”减排目标任务,万元GDP能耗指标超额完成3.5个百分点。
生态环境修复力度加大。建立河流流域联合治污机制,着力推进泃河、潮白河、鲍邱河、尹家沟综合治理,截流沿河排污口,关闭超标排放污染源,有效改善了境内河流水质。着力开展矿山生态环境治理,22家采矿企业实现了由规范治理到全部关停,严厉打击盗采盗运、超限超载和平原粉石等行为,矿山生态明显好转。按照“一圈四横五纵,点、线、面、网、片、区”相结合的规划布局,积极开展植树造林活动,重点实施了京秦高速互通环岛绿化、幸福渠两岸和潮白河左岸绿廊绿道建设等一批园林绿化工程,五年完成植树造林17.3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36.35%,森林覆盖率达到28.04%。
四、改革、协同、开放良性驱动,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深化改革平稳推进。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缩减审批事项,明确审批流程、时限,提升审批效率。燕郊行政审批中心运行良好,成立了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加强公务网络平台建设,通过网络渠道公开政务信息11000余条,市长热线办理群众来电、留言22000余件。优化投资环境,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放宽市场主体注册资本、住所登记条件。放宽民间投资领域,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基础产业、社会服务等领域的建设和运营管理。落实园区企业封闭管理各项规定,免除域内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行政事业性收费。引进光大、兴业、河北银行等十余家金融机构,全市共有19家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102个)、10家小额贷款公司、3家证券营业部、18家保险机构(其中支公司13家),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双双接近千亿元,分别达到926.9亿元、993.8亿元,比2010年同期分别增加542.5亿元、594.5亿元,存贷比达到了107%。支持企业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增加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注册资金5000万元。稳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确权颁证工作,为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奠定了良好基础。
协同发展步伐坚实。扎实推进与京津互联互通,实施了京秦高速、密涿高速、宝平公路连接线、一线穿连接线、煤矿路升级改造等重大交通设施建设,密涿高速部分建成,京秦高速三河西至燕郊全部竣工。徐尹路跨潮白河大桥、宝平公路跨泃河大桥已开工建设。轻轨平谷线、京唐城际过境三河获批,通航机场完成股份重组,燕郊至首都机场巴士开通运营。积极承接高端产业转移,有研总院、中海油服产业基地启动建设,中兴通讯北京研发中心波分研究所和数通研究所整体迁入燕郊,光环云谷等一批成长于中关村的科技型企业落户三河,安邦财险燕郊后援中心入驻,韩国世原等20余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呈现集聚态势。倡导建立平谷、蓟县、三河、兴隆四地协同发展定期沟通交流机制。燕达医院与北京朝阳医院实现共建,与北京中医医院合作成立中医诊疗中心,引进天坛医院脑科中心、首都儿研所,被列为北京市新农合定点医院。中美医院与北京同仁医院、安贞医院签署了合作共建协议。
开放水平大幅提升。加大外资引进力度,“十二五”期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总额达到8.3亿美元,比“十一五”期间增长89.4%,其中华夏畜牧、阳光硅谷等项目累计增资超6亿美元。外商投资企业达到100余家,呈现增资扩股为主、大项目为主、现代服务业为主的新特点,产业集聚和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鼓励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外贸进出口队伍不断壮大,域内企业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全市进出口总额五年累计超过60亿美元。
五年来,全市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值得倍加珍惜、认真总结。一是凝神聚力谋发展。坚持正确的政绩观,以建设繁荣幸福新三河为目标,使跨越争先、优化环境、改善民生成为全市上下的强烈共识。二是创新思维促转型。坚持以改革为动力源泉,大力推动思路、举措和体制机制创新,为经济发展添活力、为社会进步增动力。三是抓住重点求突破。牢牢把握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矛盾,扭住 “牛鼻子”,以协同发展总揽全局,以转型升级统领发展,迈出跨越争先的坚实步伐。四是苦干实干创事业。切实形成了凝心聚力、奋发有为,大干实事、实干大事的氛围,贯通决策部署“最先一公里”和工作落实“最后一公里”,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善始善终、善做善成。五是从严治党转作风。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统揽全局,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坚决反对“四风”、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切实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带动政风民风,以作风建设新气象促进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新成就。
第二章 新时期的发展形势
全面分析“十三五”时期我市发展环境和条件的深刻变化,准确把握战略机遇,妥善应对风险挑战,是做好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一、新形势
世界经济深度转型调整。“十三五”期间,全球经济虽将整体逐步走出金融危机阴影,但新经济增长点培育尚待时日,世界经济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保持中低速增长态势。全球产业调整出现新趋势,发达经济体着力推动制造业回归,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向东南亚、南亚、非洲等成本更低地区转移;世界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应用在新能源、节能环保、智能制造等领域取得积极进展,有望引领新一轮工业革命;国际贸易投资规则迎来新转变,贸易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剧;全球能源供求呈现新格局,世界各国积极推进全球气候变化应对方案,新兴大国传统粗放型发展模式受资源、能源、环境约束日益增强。
国内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的基本特质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传统产业加速向产业链高端迈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区域一体化发展进程加快,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深入推进。服务业态创新不断提速,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新型信息消费等成为新的增长动力。“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加快实施,开放型经济新体系加快构建。新的挑战日趋严峻, “三期叠加”阶段性过渡特征明显,动力转换和转型升级艰难推进,地产市场深度调整,化解过剩产能任务艰巨,不确定性因素和潜在风险日趋显性化。
省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特点。“十三五”期间,“七期并存”将成为突出的阶段性特点。全省和廊坊市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期,将在创新驱动、改善民生、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关键领域着力补齐短板,实现突破。经济结构根本性转折期,服务业与工业共同成为经济增长的决定力量,城乡结构根本性转折,进入城市经济主导阶段。全面深化改革攻坚期,着眼于解决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的关键领域改革将取得实质性突破。创新驱动发展加速推动期,将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更加积极有效地推进创新要素的聚集,创新主体的培育,创新平台的建设和创新体系的完善,推动经济尽快转入创新驱动的发展轨道。京津冀协同发展全面推进期,三方在合作领域、合作机制、合作方式上加速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成果将全面凸显。生态环境深度治理期,治理范围、手段、方式和重点都将发生变化。经济社会发展高风险窗口期,前期快速发展积累的矛盾问题不断显现,经济社会发展风险隐患增加。
“十三五”期间,外部环境变化对我市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只有以新的姿态去迎接和把握格局转变,才能为我市顺利实现“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二、新机遇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北京集中力量在通州建设市行政副中心,我市处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区域,是直接接受首都非核心功能辐射外溢的首选区和行政副中心服务功能的拓展区,为我市跨越发展提供了绝佳机遇。国家实施“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等重大战略,为我市推进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引擎和巨大动力;国家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省委、省政府积极协调天津自贸区政策向河北延伸,为我市拓展发展新空间带来了新机遇;国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赋予河北京津冀环境支撑区的功能定位,为我市开展环境污染治理、加强生态建设提供了政策保障。尤其是近年来,我市综合实力显着增强,发展质量不断提升,设施环境明显改善,广大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干事创业的激情空前高涨,使三河借助京津冀协同发展实现腾飞的条件越来越现实。机遇承载使命,机遇考验担当,我们必须倍加珍惜、牢牢抓住、用足用好。
三、新挑战
客观审视今后五年的发展,我市还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不优、发展方式粗放、资源要素瓶颈制约以及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问题依然存在,转型升级、节能降耗、治理污染的任务依然艰巨,保持发展速度、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发展动力的要求更为迫切,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城乡发展不均衡的短板仍将制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党风廉政建设还需加强,干部队伍的工作作风、素质能力亟待提升。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责任意识,以更大的勇气和魄力破解难题、砥砺前行。
综上所述,“十三五”时期,我市拥有的机遇千载难逢,面临的挑战现实而严峻,机遇大于挑战。我们一定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主动作为、攻坚克难,努力开创三河发展的新局面。
第二篇 科学描绘三河新蓝图
第一章 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协同发展、转型升级、又好又快”工作主基调,坚持绿色、高端、率先、和谐发展定位,坚守发展、生态、民生三条底线,确立“立足高端、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协同发展”四项工作原则,实施“产业支撑、城乡统筹、绿色生态、社会治理、党的建设”全面推进发展战略,坚定“挺进五十强、率先达小康”的奋斗目标,全力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先行示范区。
二、发展战略
以建设北京“浦东”、打造北京行政副中心服务功能拓展区为主攻方向,把握机遇,顺应大势,科学定位,跨越发展,着力实施全面推进发展战略。
产业支撑。坚持“传统产业抓升级、新兴产业抓招商”原则,集聚政策、资金、土地、人才等各类要素,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智慧物流、通用航空、众创空间四大现代服务业和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汽车零部件、机械制造、印刷装订、食品加工六大传统优势产业,力争实现现代服务业和传统优势产业交相辉映、相互促进,形成具有三河特色的“4+6”现代产业体系,重点打造电子信息、文化创意、智慧物流、通用航空四大产业基地,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带动全市经济提档升级。
城乡统筹。以创建“河北省城乡统筹示范区”为目标,在“统筹上”做文章,在“发展上”下功夫,让“城市更像城市,农村更像农村”,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构建“中心城区--新市镇(重点产业园区)--小城镇--新农村社区”梯次衔接、以大带小、功能配套、用地集约的网络化、组团式城乡一体化发展体系,做出特色、提升品位、突出文化,倾力打造功能完善、宜居宜业、管理精细的现代城市。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全党动员、全民参与、全面发力,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推进城乡要素配置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生态建设一体化,逐步形成产城教融合、职住平衡、城乡一体的协调发展新格局。
绿色生态。把生态作为实现绿色崛起的“基石”,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强化大气、水、土壤等污染综合治理,大力推进植树造林、矿山修复等生态工程,加速推进绿色技术和绿色产品开发应用,不断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让三河青山常在、绿地广布、碧水长流、蓝天永驻。
社会治理。转变工作理念,变行政管理为协调服务,牢固树立法治权威性,畅通协商对话渠道,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努力构建以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为基础,以法律、道德规范调节为手段,以加大民生投入、服务基层群众为导向的社会治理方式,最终实现和谐社会人人共建、发展成果全民共享的良好局面。
党的建设。全面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责任,切实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树立党的良好形象,维护党的权威;切实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振奋精神,更好地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切实加强党员领导干部队伍建设,调动广大党员干部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树正气、讲团结、聚合力、促转型”的浓厚氛围,为“十三五”发展夯实组织基础。
三、基本原则
立足高端。坚持高端引领、高位切入,放眼世界、对标先进,树立高端理念,吸纳高端人才,引进高端技术,发展高端产业,提供高端服务,努力在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中彰显三河特色,叫响区域品牌。
创新驱动。拓宽创新视野,加大创新投入,搭建创新平台,激活创新主体,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努力形成以创新破解发展难题、以创新激发内生动力的生动局面,实现经济发展由投资拉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转型升级。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决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经济质量和效益,调强存量、优化增量、做大总量,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更可持续的发展新路。
协同发展。主动融入京津、服务京津、借力京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坐标中找准位置、调高标尺,有序承接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精准打造发展平台和载体,推动重点领域率先突破,努力实现同城一体融合发展。
第二章 发展目标
一、主要目标
充分体现上级要求,紧密结合三河发展实际,我市“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挺进五十强、率先达小康”:始终走在全省全市发展的最前沿,确保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在全国排名年年有提升、五年大跨越,力争到“十三五”末挺进全国“五十强”;在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补齐农村发展短板,大力度建设美丽乡村,切实让农民享受国民待遇,确保到2018年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0%以上,全部财政收入年均增长力争达到1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力争达到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
协同发展取得新进展。科学合理有序承接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教育、医疗、金融“微中心”建设取得实质进展,交通路网更加完善,与京津在园区共建、科技联合创新、交通与服务、生态与环保对接上形成协同新机制,文化创意、休闲旅游、智慧物流等领域合作不断深化,初步形成互利共赢、协同发展新局面。
转型升级实现新突破。借力“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重点,促进新产业新业态快速成长,传统产业质量和效益显着提升,创新能力显着增强,创新驱动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主导产业达到中高端水平,主要经济指标更加平衡协调,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30%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0%以上。
统筹城乡构筑新格局。“五城同创”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城镇体系更加合理,空间布局更加优化,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人居环境更加优美,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全面提升。瞄准“河北领先、全国有名”的目标,加快建成环境更加优美、产业更加高端、生活更加和谐,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全域美丽乡村。
生态建设取得新成效。坚守生态底线,实行最严格环境保护制度,污染治理和山水林田河生态修复取得重大进展,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得到完善,资源综合利用率和废弃物处理率稳步提高,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得到有效控制,重点河流水质、单位GDP能耗等达到省、市考核指标要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明显增加,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5%。
社会和谐达到新水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年均增长分别达到10%、11%。教育、就业、社保、医疗、住房、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感、归属感进一步增强,拥护发展、参与发展的热情进一步迸发。社会治理体系日趋完善,治理能力逐步提高,人民遵纪守法意识不断增强,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全面完成中央和省、市确定的改革任务,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体制机制创新上取得突破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打造形成燕郊高新区、京冀通航产业园区等一批高水平的开放窗口平台,外资公司中国总部引进实现突破,五年累计利用域外资金1000亿元,其中京津资金500亿元;进出口贸易总额年均增长15%以上。
专栏 三河市“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类别 | 序号 | 指标 | 2020年 | 属性 | ||
经济 发展 (8项) | 1 |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 | 8 | 预期性 | ||
2 |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速(%) | 9 | 预期性 | |||
3 |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 | 8 | 预期性 | |||
4 | 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50 | 预期性 | |||
5 |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 | 10 | 预期性 | |||
6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 | 12 | 预期性 | |||
7 | 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 20以上 | 预期性 | |||
8 | 城镇化率(%) | 常住人口 | 68 | 预期性 | ||
户籍人口 | 65 | 约束性 | ||||
创新 驱动 (3项) | 9 | 科技进步贡献率(%) | 70 | 预期性 | ||
10 | 研究和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 | 2.5 | 预期性 | |||
11 |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 20以上 | 预期性 | |||
民生 福祉 (8项) | 12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 | 10 | 预期性 | ||
13 |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 | 11 | 预期性 | |||
14 |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 13 | 约束性 | |||
15 |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 [3] | 预期性 | |||
16 |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 9 | 约束性 | |||
17 |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覆盖率(%) | 98以上 | 预期性 | |||
18 | 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万套) | 完成省、市任务 | 约束性 | |||
19 | 人均预期寿命(岁) | 78 | 预期性 | |||
生态 文明 (9项) | 20 | 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万亩) | [2.73] | 约束性 | ||
21 | 万元GDP用水量(立方米) | 完成省、市任务 | 约束性 | |||
22 | 地下水压采能力(亿立方米) | 完成省、市任务 | 约束性 | |||
23 | 单位GDP能耗消费降低率(%) | 达到省、市要求 | 约束性 | |||
24 |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率(%) | 达到省、市要求 | 约束性 | |||
25 | 森林发展 | 覆盖率(%) | 35 | 约束性 | ||
蓄积量(万立方米) | 2 | 约束性 | ||||
26 | 空气质量 | 细微颗粒物(PM2.5)浓度下降(%) | [15]以上 | 约束性 | ||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 达到省、市要求 | 约束性 | ||||
27 | 重点河流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 | 达到省、市要求 | 约束性 | |||
28 |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 | 化学需氧量 | 达到省、市要求 | 约束性 | ||
氨氮 | 达到省、市要求 | 约束性 | ||||
二氧化硫 | 达到省、市要求 | 约束性 | ||||
氮氧化物 | 达到省、市要求 | 约束性 |
注:[ ]内为五年累计数。
二、功能定位
河北省城乡统筹示范区。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加快完善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率先在全省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将西市区建成首都同城化城市重要节点、新兴产业基地、京东门户和宜居宜业组团城市,将东市区建成生态、疏朗、便利、平安的现代化城市,将全市农村打造成环境美、产业美、精神美、生态美的全域美丽乡村,走出一条以平原森林城市、生态卫星城镇、美丽乡村为支撑,具有时代特征、三河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统筹的新路子。
京津冀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以实现电子信息高端发展为目标,依托中兴北方产业基地、世维通、中电45所等重点企业,积极探索“研究院+产业园”模式,共建科技成果创新和转化平台,吸引京津乃至全国创新资源及电子信息产业向三河转移,着力发展通信设备、新型元件、高端软件、信息服务外包产品,建成产业配套、链条完整、优势突出,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京津冀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着眼京津冀大市场文化消费需求,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以大型文化企业和文化园区为龙头,大力发展现代传媒、印刷出版、动漫游戏、影视制作、演艺娱乐等产业板块,形成“创作、制作、体验”一体化完整产业链条,推进文化创意服务产业化、专业化、集约化、品牌化,打造京津冀文化创意产业基地。
环首都智慧物流产业基地。着力打造世界商谷燕郊国际贸易城等高开放度物流平台,主动承担京津现代物流、现代商贸、电子商务、跨区分拨、城际配送功能,顺应物流产业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加快物联网、传感网的开发应用,培育物流产业新业态,整体提升物流效率和科技信息水平,打造环首都智慧物流产业基地。
环首都通用航空产业基地。瞄准未来交通体系变革趋势,积极对接通用航空企业,引进和培育市场主体,强化基础和共性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把三河建成以航空俱乐部、公务旅行、商务休闲、展览销售、飞机试验、科学研发、公务机关键系统集成、整机制造及试飞交付、维修服务为一体的通用航空产业基地。
第三章 空间布局
结合全市实际,全面统筹城乡和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推进园区发展和城乡建设,进一步优化城镇体系、产业结构、功能布局,形成生产、生活、生态协调互动的“一线双核四区多点”空间格局。
一、一线带动
强化102国道京唐秦协同发展轴资源集散优势,串联、激活全市产业链、价值链、分工链,高起点规划建设东西互动、经济互联、优势互补的产业纽带,优化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宜居生活、生态旅游等功能区布局,推进城镇密集化与产业集群化融合发展,建设成为全市产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主导带。
二、双核提升
加快推进东西市区发展,充分发挥科学的规划引导、产业的整合增效、人口的集聚吸纳、市场的辐射带动、信息的采集中转、生活的服务保障、文化教育的传播覆盖功能,倾力打造两大增长极,增强现代要素集聚功能,提升城市功能地位,加速产业聚集发展,建设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带动全市高端发展和转型升级。
三、四区统筹
充分发挥市内不同区域要素禀赋和产业基础优势,构建功能互补、产业协调、层次合理、统筹发展的区域协调新格局。西部都市连绵区,加快提档升级步伐,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快提档升级步伐,实现西部区域优化发展、高位发展。中部城市隆起区,积极发展通航产业、智慧物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实现中部区域加速崛起、强势崛起。东北部生态屏障区,推动区域全面修复,适度布局休闲旅游业,建设绿色屏障、生态屏障。南部现代休闲农业和传统产业集中区,精耕精品农业、现代农业、观光农业,运用“互联网+”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实现南部区域转型升级、优化发展。
四、多点支撑
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文则文、宜游则游、一镇一策、一镇一品”原则,依托各镇生态、旅游、文化资源和产业基础,加快镇区道路、广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壮大一批功能集成型服务中心、产业聚集区,实现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生产生活配套共融、功能分区尺度适宜,支撑全市整体协调发展。
第三篇 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先行示范区
第一章 建设北京行政副中心服务功能拓展区
坚持“主动融入、全面对接、同城一体、借势发展”原则,着力加强与京津全方位、无缝隙等高对接。有序承接公共服务功能转移和事业性服务机构迁建,打造公共服务“微中心”。高标准建设一批会议展览中心、金融服务中心,增强现代商务商贸、科技研发转化、智库咨询服务等功能,构建汇集才智、凝聚商气的中央商务区。积极与驻京金融机构对接,吸引全国性和区域性银行保险、证券期货、信托担保、基金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和中介机构、后援中心进驻,扩大城投、土建投等市属投融资企业规模,探索成立市级金融控股平台,到2020年,新引进国有、民营、混合所有制银行10家以上,加快金融业态聚集,逐步建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金融特色功能区”。规划建设一批生态环境优美、生活舒适便利、人文魅力独特的科教功能区,使之成为承接京津科教资源转移、接受辐射的优良载体。积极引进京津优质教育资源,多途径、多渠道与京津名校合作,鼓励社会资本与高端教育集团合作办学,着力打造三河的名师、名校。大力支持燕达医院、中美医院、市医院等医疗机构与北京知名医院合作,实现跨区域职工医保即时结算。深化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合作,建设国医国际健康产业示范基地。依托燕达国际健康城、港中旅海泉湾休闲度假区等载体,建设一批高品质、复合型养生养老度假基地,完善健康养老功能。加快推进灵山、蒋福山旅游资源整合,与平谷、蓟县等地共建“京东旅游休闲示范区”。加快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生态良好、职住合一、宜居宜业的北京行政副中心服务功能拓展区,塑造“来燕郊慢生活,这里有微中心”品牌形象。
第二章 建设京津冀跨区域产业合作试验区
对接高端产业发展。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以五大园区为载体,精心筛选转移产业项目,确定重点接洽对象,努力与京津共同构建从研发设计到孵化转化、从总部经济到生产基地的多形式产业链条。着力发展总部经济,重点引进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总部、地区性总部、职能型总部,着力引进京津民营企业总部,加快壮大本土总部企业,形成首都周边区域性企业总部集中布局地。培育壮大楼宇经济,建设和培育一批金融楼、商务楼、科研楼、中介服务楼、现代物流楼等特色商务楼宇,向蓝天要空间,向空间要效益,打造高端业态集聚“立起来的开发区”。
健全对接机制。完善与通州、顺义、平谷、蓟县等地的联系机制,开展经常性交流合作,在共建跨区域合作产业园、参与建立产业园区合作联盟等方面取得突破。承接京津转移与向外转移并重,参考北京市新增产业的限制和禁止目录制定三河市产业禁限目录,在承接非首都功能转移的同时,采用市场和行政手段,向外疏导低端、耗能等类型企业。
促进创新资源转化。打造创新制度高地,用良好的机制、政策、环境吸引集聚京津创新资源,推动形成开放型一体化区域创新体系,坚持“京津研发、三河转化”,加快构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强化与京津科研机构、创新企业对接合作平台建设,鼓励和支持共建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流动站)和技术标准检测评价机构,打造一批特色鲜明、机制灵活、能够解决重大问题的协同创新中心。加强与中关村等重点园区合作,争取在我市建立成果转化基地。把燕郊高新区、新兴产业园区等作为京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主要承接地,采取一区多园、总部—孵化基地、整体托管、创新链合作等模式,吸引京津高端创新资源在三河转化。依托重点企业和重大工程项目,充分利用京津先进技术资源,通过引进专利技术和必要关键设备,实现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加快承接京津研究开发、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等科技服务业转移。
第三章 建设京津冀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建设京津冀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与平谷、蓟县、大厂、香河协同推进,在生态环境跨省市联合治理、产业结构多地区协同优化、发展基金市场化综合运营、管理平台一体化统筹建设等方面开展先行先试,构建京津冀生态过渡带。加强潮白河、泃河、鲍邱河流域跨区域综合治理,恢复湿地功能。共同开展水源涵养林、河道防护林、生态公益林建设,全面推动荒山荒地造林和水土保持工作,构建京津生态屏障。坚持矿区整体转型开发与环境治理同步进行的原则,全面实施矿山修复,边治理边开发边建设,把生态环境修复治理的过程变成打造环境的过程、开发建设的过程、产城融合发展的过程,统筹兼顾改善环境与开发效益,实现荒山显绿颜、沟壑变景观、废地成资源。
改善区域整体生态环境。联合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工业三废监督管理、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整治、生活污水和垃圾集中处理、交通污染防治,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建立沟通交流机制,加强与邻近京津区县在森林防火、病虫灾害、地质灾害等方面开展联防联控。携手京津建立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基金,重点支持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领域的重大工程。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实现京津冀区域生态文明共建、资源环境共享。
第四篇 创新驱动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第一章 建设创新资源孵化转化示范区
把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放在事关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最大限度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建设京津科技创新能力溢出主要承接地。
一、全力打造创新创业平台
加大政府投入,全面建设公共创新平台。按照规模化、多元化、专业化、集成化、市场化要求,加强燕郊高新区、泃阳经济开发区、新兴产业园区等园区孵化功能建设,力争每个园区都建成1个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做强燕郊创业中心,增加孵化场地,建设创业园区,形成种子项目创业投资、初创项目创业引导、在孵项目创业培育、重点项目创业规划“四位一体”的创业服务模式,构建“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园区”的全产业孵化体系。
强化政府引导,推动建设企业创新平台。扶持优势企业建立省级以上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在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和中试基地。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政府补助的科技园区和孵化基地,建设一批机制灵活、运转良好的小型科技企业孵化器。
二、积极壮大科技创新主体
强化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围绕三河优势产业对科技创新的需求,聚焦技术前沿、产业高端和未来发展,实施苗圃、雏鹰、科技小巨人和新三板上市四大工程,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中,引领三河创新能力提升。鼓励领军大企业加大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攻关力度,加快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重点聚焦节能环保、新能源开发、生物技术等核心关键技术,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着力在高新技术孵化和产业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现代服务业发展、破解资源环境矛盾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制订实施创新型中小企业成长扶持计划,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高水平研发机构,争取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上市企业。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资科技型中小企业,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成为高新技术企业。
三、着力引进和培育高素质人才
积极对接廊坊“引智计划”,大力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重点培养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领军人才,打造一支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高端人才队伍。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继续实施企业家培养工程,培养和引进一批懂科技、善经营、会管理的企业家。优化人才引进软环境,在户籍、住房、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推进与京津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创业人才和技能人才的联合培养,健全跨区域人才流动机制,加强资格认证、档案管理、社会保障等人才制度衔接。加大外出考察、集中培训工作力度,选送优秀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优秀年轻干部到发达国家和京津、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培训,拓展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
四、全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鼓励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支撑平台,建设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和创新创业社区。着力优化创新创业服务环境,加大以众创空间为代表的承载平台建设力度,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情与活力。围绕梯度化发展,强化差异化服务,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裂变式增长。在有条件的园区建设创客新城,吸纳和集聚京津乃至全国的科技领军人物、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快构建创新创业全链条。
五、不断强化创新政策支撑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更好地发挥政府引导和服务功能。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构建统一透明、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加大财政资金对创新创业的扶持力度,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培育壮大天使基金、种子基金、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和产业基金规模,建立完善“投、保、贷、中介服务”四位一体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推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开展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示范,推进企业管理科学化、标准化和智能化。加强创新创业知识产权保护,积极争取各类科技专项扶持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增强企业与金融机构的联系,搭建银企对接平台,鼓励多渠道融资,有效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
第二章 构建“4+6”现代产业体系
以“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为引领,以京津冀产业布局调整和产业链重构为方向,加快构建“4+6”现代产业发展格局,努力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聚集区。
一、发展壮大四大现代服务业
按照“扩大规模、提升能力、塑造特色、创新发展”思路,积极引进新业态,拓展新领域,做大服务业总量规模,打造发展新引擎。
文化创意。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以大型文化企业和文化园区为龙头,打造“创作、制作、体验”一体化完整产业链条。积极与北影、歌华等文化创意龙头企业对接,大力发展数字出版、动漫网游、云媒体服务、移动多媒体、文化电商等文化产业新型业态,重点培育一批影视制作、演艺娱乐、书画创作、古玩及艺术品交易、动漫游戏类文化科技企业。推动文化创意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消费品工业、建筑业、信息业、旅游业、农业和体育产业融合发展,催生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加快形成产业集群,整体提高文化创意产业质量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打造京津冀文化创意产业基地。
智慧物流。依托宝供智慧物流、世界商谷•燕郊国际贸易城项目建设,加快物联网、传感网开发应用,大力推广射频识别、多维条码、卫星定位、货物跟踪、电子商务等信息技术在物流企业、物流产业基地和物流监管部门中的应用。改造和提升现有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智慧物流数据中心和分析应用中心,实现对物流链全过程的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建设高开放度物流平台,着力开发国际采购、国际配送、国际中转、转口贸易和线上线下融合的新物流业态。主动承担京津现代物流、现代商贸、电子商务、跨区分拨、城际配送功能,推进智慧物流市场主体建设,引进和培育一批智能化水平高、示范带动作用强的智慧物流示范企业,发展壮大一批基于移动定位、物联网等技术的现代化物流配送服务主体,建设区域性电商仓储中心和分拨配送中心,打造环首都智慧物流产业基地。
通用航空。依托三河通航机场、京冀通航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加强与湾流、庞巴迪、达索、巴西航空工业等公司对接合作,构建以公务机销售为核心,以飞行器关键系统及零部件、地面保障设备等产品为重点的国内通用航空产品销售集聚地,鼓励建设航材集散中心、航油供应结算中心,打造亚太地区重要的通用航空产品交易平台。引进知名通用飞机研发机构、生产维修企业、航校、航空俱乐部,建设航空展馆、公务机4S店及高端商务酒店等配套设施,开展空中游览、航空摄影、紧急救援等航空服务,拓展气象导航、燃料提供、飞机托管和保险等业务。鼓励开展通用航空科普教育,举办通用航空特色会展,培育通用航空产业文化。强化基础和共性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把三河建成以航空俱乐部、公务旅行、商务休闲、展览销售、飞机试验、科学研发、公务机关键系统集成、整机制造及试飞交付、维修服务为一体的环首都通用航空产业基地。
众创空间。在燕郊高新区、泃阳经济开发区规划建设创客新城,重点吸引京津创新资源,加快建成一批创意工厂、创客基地,鼓励建设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等新型孵化器。加快壮大百世金谷、天山智谷、扬帆起航等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推动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四众”和“创意、创业、创客、创投、创新联盟”快速发展,加速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转化、聚集。综合运用政府购买服务、无偿资助、业务奖励等方式,为中小企业提供法律、知识产权、财务、咨询、检验检测认证和技术转移等全方位、专业化优质服务。建立全市统一的网络平台管理运营系统和数据资源共享系统,为创业创新活动提供“一站式”整体解决方案。
二、改造提升六大传统优势产业
以技术改造升级为主攻方向,推进传统优势产业集群、智能发展,实现向产业链高端提升。
电子信息。以实现电子信息高端发展为目标,积极探索“研究院+产业园”模式,共建科技成果创新和转化载体平台,吸引京津电子信息产业向三河转移。依托中兴北方产业基地、汉王制造、世维通、中电45所等重点企业,完善产业配套,延伸产业链条,明晰产业核心竞争力,把先进的技术转化为先进的产品,把先进的产品打造成有竞争力的产业,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为重点,加快国家大数据基地建设,大力发展以数据输入、数据分析、数据备份为主的服务外包业务。将三河逐步建成产业配套、链条完整、优势突出的京津冀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生物医药。依托神威、中科等重点药企,加大自主研发力度,增强企业创新能力,通过将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提升产品质量与服务。全面加强与京津在生物医药研发、生命科学研究等方面合作,积极转化京津生物医药研发成果。依托健康养老基地建设,大力发展中药现代化和保健品制造业,打造大健康产业集群。加快高端医疗器械产品研发,推动医疗器械行业成长壮大。
汽车零部件制造。遵循“配套零部件、核心零部件、大部件”发展路径,加快德系汽车产业园项目建设进度。依托韩国世原、因派克、新宏昌等重点企业,与国内外大型汽车生产厂商协作配套,优先发展中高端乘用车汽车零部件,延伸发展发动机、大部件制造,差异化发展改装汽车,加快开发大型自卸车、专门作业车等专用汽车,引进培育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和整车生产,打造形成特色鲜明、关联配套、竞争力较强的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
机械制造。以中海油服产业化基地为依托,积极发展物探勘察、石油钻井、油气输储机械,打造形成石油机械装备产业集群。依托长城重机等重点企业,积极开发生产磨机、输送机、工程链条装配等产品,不断推动专用机械装备向高端化、节能化、自动化、智能化发展。择机引进智能装备、航空装备、核心基础零部件和机器人的生产。加快推进“互联网+”协同制造,积极发展服务型装备制造业。
印刷装订。秉承绿色印刷理念,全力推进企业绿色印刷认证,引进先进技术设备,积极推广“互联网+按需印刷”模式,以高端科技带动产品质量,以优质产品促进服务升级。探索传统书刊印刷企业转型与升级路径,向上下游延伸,成为提供策划文案、系列创意、印刷装订、物流运输、服务采购等全产业链综合服务提供商,努力实现从传统印装企业向文化企业迈进。
食品加工。立足京津市场,依托汇福粮油、福成五丰、雪花啤酒、华夏畜牧、通用磨坊等重点企业,按照“精准定位、多元发展、质量为本、品牌提升”思路,大力发展粮油加工、肉制品加工、饮品、乳品及有机(绿色)食品产业,建设全国知名食品加工基地。引导食品企业建立网上销售平台,扩大销售渠道。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培育一批全国知名企业和食品名牌产品。
同时,结合三河产业基础,积极发展壮大、优化提升新材料、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产业,引导房地产业由单一的住宅地产向商业、养老、旅游、医疗等功能地产转型,促进楼宇经济、总部经济加快发展。
第三章 扎实推进重大产业项目建设
一、推进重大产业项目落地
进一步落实市级领导分包责任制和月调度、季通报制度,按照“在建项目抓竣工、新开项目保进度、前期项目促开工”的要求,加大推进力度,力促中国燕郊物流城、中海油服产业化基地等项目快实施、早投产。科学论证精选项目,充实重点项目储备库,加快一批重点项目跑办,组织实施好一批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积极与省、市规划进行衔接,争取纳入省、市总体及专项规划。建立项目准入和退出机制,强化对项目土地容积率、用地投资强度和亩均税收额等指标的考核。破解土地、资金等资源要素制约,全力抓好项目征地、拆迁补偿工作,为项目建设扫清障碍。
二、实现产业园区“腾笼换鸟”
推动燕郊高新区扩区,改革管理体制,推动转型升级、“腾笼换鸟”,努力建设成为全市创新发展的战略高地,带动其他产业园区发展,共享高新区优惠政策。加快泃阳经济开发区、新兴产业园区、三河经济开发区等重点园区建设,鼓励支持市域内企业向园区转移,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实现科技创新引领,要素优化配置,培育成为各具特色的增长极。推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探索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模式,建设区外园,带动东南部现代农业发展,建成科技成果转化及现代农业生产的示范载体。
第五篇 打造全省城乡统筹示范区
第一章 优化城镇结构
一、完善城市功能,提升综合承载能力
提升功能定位。优化空间形态布局,做大做强东、西两大主城区,增强东西市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东市区重点向西发展,适度向北拓展,按照东部泃阳主城区、西部泃阳开发区的功能定位统筹建设;西市区向南向北发展,按照中部燕郊主城区、北部科学城、南部健康城的功能定位协调推进。强化东西市区核心功能,继续高标准、大手笔推进东西市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强化城市综合治理,积极稳妥推进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切实改善城市容貌,打造高端发展示范区,建成生态环境优美、生活宜居便利、具有独特魅力的现代中等城市。强化宣传营销,塑造三河城市品牌,树立开放、包容、大气的国际化城市形象。
拓展发展空间。进一步拉大城市发展框架,为县城提质扩容提供充裕空间。东市区加快推进绿带东路、学苑路、学苑西路、艺苑街西延、贤人街西延、鼎盛大街西延、和安西街等道路工程,西市区重点推进东外环路北段、燕顺北路、孤山北路、神威北大街、汉王北路、尹家沟路、康城大街、燕灵南路、燕灵北路等建设工程。打通昌盛路、建兴路等断头路和重要节点,健全主干路、次干路、支路等层次分明的城区路网体系,改善道路整体交通环境。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在城市居住区及商业中心等人员聚集区规划建设停车场,缓解城区停车难、城市道路拥堵等问题。
建设智慧城市。加强城市管理和服务体系智能化建设,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城市综合管理网络平台,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建立公开、便民、高效、规范的服务机制,健全城市公共应急处置和管理体系,提升城市管理能力和执法水平,消除城市运行安全隐患,实现城市管理的现代化、精细化和智能化。
二、做优特色镇,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
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高水平编制实施城镇规划,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功能,打造一批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功能集中、规模适度、专业化发展的特色小城镇,发挥连接城乡的关键节点作用。李旗庄镇,推动镇区道路和基础设施与主城区一体化发展,不断壮大产业支撑,打造三河市城乡统筹发展延伸区。齐心庄镇,对接京平轻轨站点进行科学适度开发,形成集商业、办公、娱乐、休闲于一体的站前商务区,以公务航空、智慧物流、园区农业为基础,形成职住合一、规模适度的现代商贸产业新城。段甲岭镇、黄土庄镇,积极推进以观光农业、体验农业、餐桌农业、采摘农业为主的“山区新农业”,建设京东特色地质公园。新集镇、皇庄镇、杨庄镇,优化提升家具制造、印刷装订等传统优势产业,建设精细化、外向型、高附加值、绿色生态果品蔬菜及花卉加工基地。
第二章 建设美丽乡村
一、改善农村整体环境
遵循“四化四美”总体要求,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为特色,突出新型农村建设迈上新台阶、现代农业迸发新活力、转移农村人口出新招的工作重点,提高重视程度,加大推进力度,加快工作进度,财政连续三年每年投入20亿元,完成全域创建美丽乡村工作任务,努力使美丽乡村成为燕赵大地的靓丽风景线,成为农民群众过上全面小康生活的幸福新家园。坚持分类推进,对保留村,按照“修旧为主、建新为辅,保留乡村风情、改造提升品位”的要求,不搞大拆大建,不搞“一刀切”;对于撤并村,按照村街改造管理办法,参照城市社区的标准,有计划、有步骤推进;对于中心村,抓好总体规划及特色专项规划,规范土地复垦,实行农村社区、现代农业园区、乡村工业园区“三区”联动,让老百姓真正住得进来、待得下去、生活得好,对于已纳入中心村范围但是近期不能启动建设的村街,按照保留村的标准进行建设;对于历史文化名村,坚持开发与保护、培育与传承相结合,把历史古迹和村庄环境融为一体,彰显文化特色。完善村内设施,切实抓好重点项目改造提升,着力实施道路硬化、改水改厕、电商服务网点建设、清洁能源利用等“十二个专项行动”,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加速提档,打造三河美丽乡村的升级版。
二、提升现代农业质量
遵循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以质量安全为根本,切实强化科技支撑和服务保障,积极培育现代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着力打造环首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带。
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突出主导产业发展,重点扶持蔬菜、畜牧、粮油、果品等优势产业,打造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名优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推动无公害蔬菜集约化、设施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建设高标准经济林带,建立科学施肥管理和技术体系,推广缓控释配方肥料,普及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和生物农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全面推行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型健康种养殖模式。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重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公司、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完善“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推行农业生产标准化、机械化,打造一批农业知名品牌。到2020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45万亩,粮食总产稳定在20万吨,蔬菜播种面积争取达到19万亩,蔬菜总产达到80万吨,规模化饲养比重提高到90%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80%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发展到160家。
大力发展都市创意农业。以休闲观光农业、外向型农业为目标,高标准规划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布点联片、区外建园,把园区建成生产要素集聚、设施装备先进、科技配套集成、管理体制健全、经营机制完善、带动效应明显,种、养、加、游于一体,一、二、三产相融合的综合性、示范性现代农业园区。拓展新农村餐饮、住宿、休闲、采摘、垂钓、购物、生活体验、休闲养老、原生态土特产品销售等功能,吸引城市居民到乡村体验休闲慢生活。
大力发展智慧提升农业。加强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农业大数据建设,提高测土配方施肥、疫病防控、防灾减灾等智能化水平,推广应用喷洒无人机、智能拖拉机、自动收割机等智能农业机械。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培育以农村电子商务为主要手段的新型流通业态。完善市、镇、村、户四级科技推广服务网络,做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开发、示范、推广。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现代农场主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三、加快农业人口转移
拓宽入户通道,让有意愿、有能力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提升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落实“三挂钩”机制,调动城镇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的积极性。创新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完善人口居住证制度,健全人口信息管理制度,加快人口基础信息库建设。加强培训机构与企业的合作,根据企业的需要,对农民工实行“订单式”培训,实现农村劳动力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增加教育资源供给,将进城农民子女教育纳入城镇事业发展规划,最大限度地满足更多进城农民子女受教育的需要。
第三章 完善基础设施
一、推进大交通建设
着力打造“立体、综合、绿色、智能”交通,有效解决群众最关心的“出行难、城市堵”等现实问题。
以公路交通为中心,推动并实现轨道交通、空中交通全面发展。推进与京津互联互通,打造京津冀一小时交通圈。推进与京津互联互通,密涿高速建成通车,京秦高速全线贯通,完成燕郊北外环、京秦高速跨潮白河大桥和侯谭线跨泃河大桥建设,协同推进102国道南移跨潮白河大桥建设。完善区间路,治理拥堵路,打通断头路,推进实施102国道燕郊段改建和西出口综合改造、102国道南移、平香线北段升级工程,实现煤矿路与孙三路无障碍通车。完善城乡交通网,完成蒋平公路改建、蒋渠线南段改建等农村公路改造提升工程。力促轻轨平谷线过境三河、京唐城际燕郊段加快建设,积极争取地铁M6线东延燕郊。加强与首都机场集团紧密合作,加快三河通航机场建设。
在全市逐步建设综合交通枢纽,实现多种交通运输方式无缝隙接驳转换。继续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加快公交设施同城发展,逐步实现与京津公共交通“一卡通”。推进与京津共建综合交通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客运“联程联运”和货运“一票到底”。加快建设市交通智能管控中心,逐步安装车载智能终端系统,提升交通智能化管理水平,营造和谐有序的交通运输环境。
二、加强供排水设施建设
统筹城乡区域供水,加快城镇供水设施改造建设,积极推进南水北调地表水厂及配水管网工程建设,实现南水北调受水区水源切换,加快推进全市农村统一供水工程,力争用3年时间实现全市农村24小时集中供水。全面提升市域行洪能力,加快推进幸福渠扩挖、泃河清淤、环城水系建设、农村排水和农田灌排系统建设等重点工程。完善城市排水管网,统筹解决城市内涝和水资源不足并存的问题,重点改变“逢小雨积水、逢大雨必涝”的现象。积极探索雨水收集、中水回收利用系统,增加城市含水弹性,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加快实施东市区北环路、东环路、建兴路,西市区迎宾路、燕顺路、燕灵路、汉王路、燕昌路等道路以及老旧小区雨污分流改造。积极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构建城市地下管网数据库,提升城市管网管理数字化水平,建成产城结合、三源联供、雨污分流、堤(坝)路合一的供排水和防洪设施体系。
三、完善污水、垃圾处理设施
推进市区污水处理设施、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改造,扩大污水处理规模和管网覆盖范围,提高污水收集率。全面提高现有设施使用效率,推进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提高污水处理水平。规划建设东市区东环路2万吨、南环路西延北侧4万吨和西市区北城5万吨等污水处理厂。完善生活垃圾收集、运输体系,加快中转站建设,配足配全收运车辆,逐步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提高收集率。积极采用垃圾分类处理新工艺、新技术,加快谋划建设垃圾发电厂和建筑垃圾处理场等垃圾处理设施,实现城乡垃圾集中环保处理。园区和各镇配套建设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实现城乡污水、垃圾集中处理全覆盖。
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加快建设市体育中心、燕郊艺术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等重大公共服务设施,优化教育、卫生、体育和文化设施布局。完善商贸商务服务设施功能,整合创新商业综合体、大型百货超市、购物中心等传统零售业态,加快建设一批高档次零售服务设施,鼓励发展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特许经营等现代经营方式,做优做强会展、广告、法律、中介服务,大力发展以会计、审计、规划咨询、市场调查为主的咨询与调查服务,鼓励发展资产运营、财务顾问等企业管理服务。加快建设集多种服务于一体的城乡社区服务平台、大型服务综合体等平台建设,推进各类农贸市场、邻里中心、社区服务中心等便民服务设施建设。以现代化、产业化、市场化、规范化为方向,大力发展以社区治安、环境管理和物业管理为主的社区管理服务业,加快发展以疾病预防、医疗保健、救助服务和病患陪护服务为主的社区医疗服务业,规范发展以家政服务、文体服务、养老服务为主的社区便民服务业,不断提升居民生活便利度。强化公共消防设施建设,保障公共消防设施与城市整体发展相适应。
五、优化能源供应保障体系
加快完善全市电源点及配套输变电设施,重点推进燕郊、李旗庄220KV输变电工程,卸甲庄、丁家庄110KV输变电工程等一批工程建设。优先发展天然气,加大储气调峰设施、调压站、配气站和输气管线建设力度,逐步形成天然气的供配气网络。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积极推进煤改气、煤改电工作,不断加大优质洁净煤、洁净型煤、沼气等清洁能源的推广利用,合理开发地热资源,逐步推进太阳能、空气热能等新能源、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加快集中供热系统升级改造进程,完善热力管网,形成“安全、稳定、清洁、可靠”的电、热、气多元化能源供给设施体系。
六、加快信息网络建设
落实“宽带中国”战略和“互联网+”行动计划,推进三网融合,形成泛在、高速、融合、安全的网络体系,提高网络智能化水平。加快高速宽带网络和应用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网络提速降费和无线局域网络免费全覆盖。提升电信骨干网传输和交换能力,实现城镇、农村光纤入户。加快推进第4代移动通讯网络(4G)全覆盖,实现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全覆盖。加快现有基础互联网络向下一代演进,建设一批互联网数据中心、大型云计算中心。
第六篇 建设绿色生态新三河
第一章 改善环境总体质量
持续推进大气污染防治,严格压减燃煤消费,减少污染排放,保障大气质量。综合运用价格、环保、土地、市场准入、安全生产等多种手段,继续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加快老旧小区建筑节能改造,扩大淘汰产品和工艺范围,全面实施高耗能产业新排放标准,推行排放总量和浓度双监测。优化能源结构,建成区内(包括城中村)实现集中供热全覆盖、清洁能源使用全覆盖,推进农村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工程。强化面源管理,狠抓施工工地和道路扬尘治理,抓好秸秆禁烧工作。实施以泃河、潮白河流域为主的全市域水污染治理工程,改善水质环境和周边景观效果,打造沿河带状公园。对现有污水处理厂进行提标改造,出水达到国家标准。建立体系完善的地下水污染防治监测体系。推进重大治污工程建设,加快推动污水处理与再生利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土壤污染治理、固体废弃物处理和重点行业大气污染物减排等工程建设,提升环境排放容量。制定重金属、化工等企业用地修复办法,建立土壤污染防治监测体系。持续优化路域环境,强化绿廊绿道建设,突出执法力度,维护路产路权,推动实现道路养护专业化、机械化,全力打造“畅、洁、绿、美、安、舒”的公路交通环境。
第二章 加强生态空间管控
落实主体功能区划,合理划分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三类主体功能区。整合空间管制制度,构建土地用途管制“一张图”,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城镇建设、产业发展、基础设施、耕地保护、生态涵养等空间格局的整体管控。实行土地开发强度管制,实施严格的项目准入制度。加强环境监测预警能力建设,优化调整空气和水环境监测网络,完善监测预警机制,实现网格化管理。提升环境执法监督能力,建立独立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机制,健全重大污染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和赔偿制度,提升环境信息化水平。
第三章 构建生态安全屏障
坚持防治结合、标本兼治,强力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推进绿色三河攻坚行动,以加快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契机,实施城市绿地和公园建设工程,建设大型区域绿地,构建“四纵两横四节点”生态廊道,通过河网水系、道路防护林带和农田林网相互连接,扩大生态涵养面积。加强重点水源涵养区、水系生态廊道生态保护,加大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力度,推进潮白河、泃河等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全面提高生态建设水平。实施城市绿地和园林建设工程,统筹东、西市区园林绿化建设,全力打造东市区“碧水绕城、绿廊渗透、公园镶嵌”和西市区“两轴三带、绿网串园”的城市绿地系统。重点规划建设文化体育主题公园、工业主题公园、泃河休闲公园、绿带公园、漱玉公园、七渡湿地公园、植物园和燕郊体育主题公园,推进雕塑小品工程,实现文化与绿化的有机融合。
第四章 节约集约利用资源
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构建节能减排长效机制。实施全民节能行动计划,严格控制化石能源消费总量,着力开发使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大力发展低碳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倡导绿色消费,发展绿色节能建筑,推行绿色出行。深入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加强公共单位、区域和居住区等节水改造,积极推进生活分类用水,强化实施阶梯水价。积极开展工业和服务业节水示范,提高中水、雨水资源化再利用水平。加强土地资源高效集约利用,严格节约用地制度,调整建设用地结构,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严格控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规模,推进工业项目土地利用效率评价,鼓励企业地上、地下立体发展。构建循环经济,推进绿色农业、循环农业发展,推进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加强能源阶梯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废物交换综合利用,促进企业循环式生产、园区循环式发展、产业循环式组合。
第五章 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实施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健全产业、土地、环境等配套政策,建立健全土地监管联动机制,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加快建立和实施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生态补偿制度,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健全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加强实时在线环境监控系统建设。按照绿色化的理念优化产业发展模式,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严格生态文明责任追究,建立和落实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积极创建京津冀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落实京津冀区域大气、水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和监测预警机制,完善环保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联动机制,实现区域生态文明共建共享。
第七篇 全面提升民生福祉
第一章 努力促就业提收入
一、积极推动创业就业
坚持就业优先,把解决就业放在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位置,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创业扶持政策,鼓励以创业带就业,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鼓励科研人员创业创新,提高大学生创业就业比例,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积极发展互联网创业就业模式,推进电子商务领域创业就业。落实好援企稳岗、社保补贴、税费减免等扶持政策,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搭建更加充分、更加公平和更高质量的就业平台。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鼓励中小微企业发展,积极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就近就地就业。加强失业动态监测预警和预防调控,做好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大力开发各类公益岗位,形成帮扶困难群体就业的长效机制。依托燕京职业技术学院和市职教中心,积极推动产教融合、顶岗实习等多种校企合作模式,全面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培训。强化创业指导,提高创业成功率。加强公共服务就业能力建设,健全市镇村三级就业创业公共服务平台。提高就业稳定性和质量,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二、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保证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生产率提高同步,使我市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保持在全省前列。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完善最低工资和工资支付保障制度,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落实公务员工资水平正常调整机制和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建立健全机关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机制,完善各镇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作补贴制度。努力促进农民增收,扶持发展设施化、标准化、生态化农业,鼓励发展农村电商,培育休闲旅游农业新业态,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和农村征地补偿标准。拓宽居民投资渠道,创造条件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第二章 提升社会事业整体水平
一、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建立完善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提高社保待遇和水平。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善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加快城乡社会保险统筹,落实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推进基本医保与商业健康保险相互补充和衔接,鼓励参加商业保险、补充保险,做好农民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城镇个体工商户以及灵活就业人员群体参加职工社会保险工作。提高新农合报销比例,扩大报销药物范围。提升对困难群体救助能力。大力发展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规范城乡医疗救助政策,加大农村困难群体危房新建、改造力度,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提高社会养老服务水平。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业,引导和支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农村互助幸福院建设,建立覆盖城乡的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
二、推进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均衡配置城乡教育资源,优化学校布局,新建、改扩建一批中小学校,制定出台新建住宅小区配套建设教育设施管理办法。全面推进提升素质教育,创建“六型校园”,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努力实现“一校一色一品”,“一生一技一艺”目标。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逐步推行校长聘任制和任期责任制,完善教师编制和岗位动态管理机制,探索以政府购买服务形式引进幼儿教师,实施高中教师自主招聘制,继续深化“教育百人”和“名师系统化”两大人才培养工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高层次技能型人才。吸引京津优质教育资源,鼓励与京津名校合作办学,支持民办教育发展,鼓励社会资本创办覆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的盈利性或非盈利性民办学校,丰富教育资源,拓宽入学渠道。进一步完善信息技术教育平台建设,探索“互联网+”新型教育模式,努力实现教育现代化。
三、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深入实施“健康三河”行动计划,深化医药卫生计生体制改革,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多渠道补偿机制,切实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待遇。全面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落实支付方式改革,严格绩效考核和资金管理。推动医师多点执业,加快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健全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完善以市级医疗机构和预防保健机构为龙头,镇级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三级医疗保健预防网。加快西市区公共卫生综合楼、市中医院、市安康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市儿童医院及燕郊防保站等项目的新建和改造工作。进一步加强农村急救体系、卫生监督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建设。提高疾病预防控制、传染病救治、卫生监督和突发事件卫生应急能力,建立“110”“119”“122”“120”联防联控机制。与北京急救中心、香港圣约翰救伤队开展深入合作,建立培训基地,提高全市院前急救队伍的救治能力和水平。继续实施“医药百人培养计划”,做好大学生村医的招聘和管理。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完善综合医院中医药科室建设,加快镇级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国医堂”建设。发展中医特色突出的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和临终关怀医院等医疗机构。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依法组织实施“全面两孩”政策,优化人口服务和管理,提高人口质量,改善人口结构。完善计生救助制度,探索建立计生家庭养老工作机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积极发展老龄事业、红十字事业、残疾人事业,切实保障妇女儿童权益。
第三章 强化公共安全体系建设
一、完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系
加快电子监管追溯制度、质量标识制度和食品药品诚信制度建设,实现对药品全流程监管追溯。完善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切实提高应急处置和快速反应能力。进一步完善食品药品安全责任体系,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实施食品药品安全战略,加快建设“智能食药监”信息化系统平台,健全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技术支撑体系,提升基层监管能力,推动监管关口前移,打造食品药品安全放心工程,形成严密高效、社会共治的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
二、健全安全生产管理长效机制
严格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建立市、镇、村“三级五覆盖”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构建常态化、科学化的安全生产管控体制机制。加快安全生产法制化进程,加大安全监管执法力度,深入排查和有效化解各类安全生产风险。健全基层安全生产机构和执法队伍,全力推进市域安全监管规范化。深入推进企业生产标准化、诚信体系和安全文化建设,完善安全生产、职业卫生等级评定、评价评估和事故隐患举报制度。坚持科教兴安战略,推进企业隐患排查、风险预防控制和专业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实现重点监管企业安全生产状况的动态监控、预警入网。
三、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
综合发挥监督抽查、生产许可、分类监管、问题处理、责任追究等制度的作用,进一步完善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查制度,确保国家重点产品平均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全面实施质量奖励制度。加强检验检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提高对创新驱动和现代产业体系的服务能力,扎实推进质量兴市和品牌战略的实施。进一步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确保特种设备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四、强化防灾减灾应急协调机制
着力抓好灾害信息通报、灾害预警、突发自然灾害救助联动、物资保障等机制建设。加大灾情监测预警能力建设投入,加强气象、水文、地质情况监测系统建设,完善现代气象观测系统,提升气象观测水平。强化灾害科普知识宣传,提高公众对灾害信息的判断能力。组织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社会组织、社区家庭等开展防灾减灾应急演练,提高群众对应急预案的实践能力。
第四章 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措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内化为全市人民的共同精神追求。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社会主义道德和党风党纪教育,深化拓展“最美三河人”、“道德讲堂”等主题实践活动,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市树立起一批平凡而伟大、可敬又可学的道德标杆,营造见贤思齐、人心向善的道德风尚。深度挖掘泃河文化、彭公文化、燕郊行宫文化,增强三河文化底蕴,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以文化认同提升文化自觉、凝聚民心民力。
二、完善公共文体服务设施
把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以市级“两馆”、镇(街道)文化站和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为骨干,改善基层公共文化活动设施,基本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功能齐备、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以市体育中心、市文化体育主题公园、镇(街道)综合文体活动中心、村民文体活动广场等项目为重点,集中建设一批重大功能性文化体育设施,显着提升公共文化体育服务水平。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形式和载体,加快数字化平台建设,积极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
三、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继续实施和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和农家书屋等国家重点文化惠民工程项目建设,多渠道向基层配送文化资源。引导和扶持社区居民、村民群体及民间力量依法组建文化团体,丰富提高社区文化、村镇文化和企业文化。积极开展节庆活动,在社区、农村组织开展多层次、多种类、多方位综合文化活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第八篇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第一章 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力求在关系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将改革的红利与内需的潜力、创新的活力叠加起来,创造三河体制机制新优势。
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为核心,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释放民间投资活力。完善国有资产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探索以管资本为主实施国有资本授权经营的有效途径,推进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管理。加快投资和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缩小核准范围。放开民间投资准入,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公共事业等领域。完善投资导向目录,引导信贷和社会资金更多地投向既有产能升级改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现代服务业发展等重点领域。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大力发展金融机构和新兴金融业态。坚持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改革方向,推动镇、园区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着力助推重点企业进行上市融资。落实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措施,放宽条件,简化流程。加快市场信用体系建设,促进市场主体依法诚信经营。
以提高政府效能为着力点,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落实和承接好上级取消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健全网络政务平台功能,以刚性制度管权限权,提高行政效能。积极探索并开展向各镇、区直接放权工作试点,完善服务管理功能,增强各镇、区活力。创新行政职能履行方式,推广政府购买服务。
以促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为重点,稳步推进农业农村综合改革。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积极探索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组织形式和实现方式,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规范引导土地流转,鼓励承包农户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托管等形式流转土地经营权。着力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鼓励和引导城中村、城郊村和经济实力较强的村开展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造。积极探索农村金融改革,落实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和定向费用补贴、农户贷款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贴息等政策,鼓励政策性和商业性金融机构支持现代农业和美丽乡村建设,推进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林权抵押贷款工作,依法培育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积极探索农民宅基地利用方式创新,盘活农村闲置土地。
第二章 提升开放层次水平
牢固树立全方位开放、包容性开放、区域性协同开放的新理念,借势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在更广范围内配置资源,拓展对内对外开放空间。
构筑对外开放新格局。以建设对外开放门户、发展外向型经济为核心,做大做强燕郊高新区等一批开放载体和平台,为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加强国际经贸合作,支持福成、汇福、兴达、燕达、天洋等有实力有意愿的集团开展国际合作,在三河设立国别经济合作园,吸引国际资本和优质资源向园区集聚,增强承载带动功能,在转型升级、体制创新上和重大区域战略上实现率先突破。支持和引导有实力和比较优势的企业建立境外产业园区,打造国际展示窗口。
迈出对外投资新步伐。充分发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建筑建材等产业基础优势,抢抓东南亚、南亚、非洲各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推进、市场空间不断扩大机遇,主动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支持我市企业收购境外优质资产、国际知名品牌、研发中心和营销网络,拓展国际市场空间。创新对外合作模式,充分发挥资金、技术、产业优势,探索开展“工程承包+融资”、“工程承包+融资+运营”等合作方式,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建立完善“走出去”服务体系,制定支持“走出去”的政策,加强对走出去企业在布局规划、领域选择、风险评估、安全预警、危机处置、信息咨询等方面的服务与指导,为企业境外投资创造条件、提供保障。
提升利用外资新水平。拓宽利用外资领域,创新外资利用方式,全面提升利用外资的质量、效益和水平,不断提升合作深度和广度。坚持利用外资与结构调整相结合,积极吸引跨国公司及全球行业领先企业战略投资,引导外资投向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带动高端产业加快整合集聚。引资与“引智”相结合,积极引进国外技术创新机制、现代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鼓励跨国公司设立区域性研发中心、培训基地等各类功能性机构。
谋求对外贸易新进展。加强外贸出口企业帮扶力度,鼓励外贸企业做大做强,五年新增外贸出口企业 30 家,培育扶持龙头出口企业5 家。优化出口贸易结构,着力组织高新技术产品、服务外包出口,实现高附加值产品出口规模上的新突破。大力培育出口品牌,重点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企业及成套设备出口企业,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和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新优势。支持本地企业积极参加廊坊5·18投洽会、广交会、厦门投洽会、香港投洽会等国内知名会展及各种境外会展,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积极拓展出口渠道,加快建设具有外贸功能的国际电子商务平台,鼓励企业借助国际知名网站,开展跨境贸易电子商务。
创新招商工作新模式。按照重点园区和主导产业定位,实施产业链精准招商,延链补链招进配套企业。切实抓好以商招商、专业招商、并购引资、增资扩股、上市融资以及网上招商、中介招商、委托招商,提高招商效率。制定招商路线图,面向京津开展宣传招商活动;对长三角、珠三角、川渝地区欲进北京或在京津冀设立分支的大型国企和民企开展招商;依托现有外资企业,对欧盟、日韩进行招商。鼓励企业增资扩股,达到“无地招熟商”效果。
第九篇 加强党的领导和社会治理
第一章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
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党委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制度化建设,提高党委把握方向、谋划全局、制定政策、推进改革的能力。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完善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考核评价办法。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和工青妇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推进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扎实推进党委科学化、民主化决策进程。
持续推进解放思想。坚持“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奋发作为、协同发展”,紧紧围绕“八破八立”,破除制约发展的思想障碍和体制机制障碍。聚焦“十三五”思路目标和重要举措,把全面推进发展战略全面转化为各级各部门的发展思路和工作举措。
建设好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以制度化建设为突破口,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健全规范集体议事决策机制和程序,增强领导班子的整体功能和战斗力。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创新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注重培养选拔政治强、懂专业、善治理、敢担当、作风正的干部,使其成为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家里手。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强化对拟提拔干部进行廉政体检,实行“两报告、一筛查”工作法,把好选人用人的廉政关,努力打造一支忠诚、干净、负责、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深入落实“四个三”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深入落实农村干部“一定三有”激励保障机制,激发农村干部工作活力。加强对社区党建工作领导,建立健全市级领导联系社区、对口帮扶、定期走访、接访、党员分片包户联系群众、部门进社区准入等制度。
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认真落实党委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严格贯彻执行廉洁自律准则,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持续正风肃纪,坚决遵守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十不准”要求和廊坊市委“八条禁令”,加大对“四风”突出问题的查处力度。践行“三严三实”要求,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
第二章 完善社会治理格局
建设服务型政府。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高服务型管理能力。把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社会管理的重要基础,保障公民基本权益和社会公平。
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发挥人民团体、基层自治组织、各类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的协同作用,推进社会管理的规范化、专业化、社会化和法制化。鼓励和支持各类社会组织依法自主参与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组织监督机制。培养公民意识,履行公民义务,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
加快城乡社区建设。以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管理职能完善为突破口,加快推进社区规范化建设向老旧小区、新建住宅小区、城乡接合部社区延伸,探索切合不同社区实际特点的社区服务模式和管理机制。推进社区规范化建设向农村社区延伸,逐步实现村庄社区化服务管理,让具备社区化条件的村庄更多更好地共享城市化发展成果。
建立“阳光信访”平台。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将信访纳入法治轨道。加强源头治理,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决策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提高依法决策、依法行政和办事能力,减少新案发生。加大信访积案化解力度,加强重点领域信访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减少积案存量。建立信访信息系统受理平台,全面实行网上受理信访制度。规范信访群众行为,依法处理信访活动中的违法行为,营造良好信访秩序。
深入推进平安三河建设。完善“网格化”巡逻防控体系,构建立体化、常态化社会防控体系。加强各镇、街道综治工作中心和社区警务、社区矫治、群防群治等基础建设,提高基层综合服务能力和水平。提升首都“护城河”安保能力,健全与首都综合执法联动机制。严格危爆物品和管制器具管理,强化全程动态管控。加强民间融资管理,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依法严密防范和惩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积极开展国防动员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省军区关于国防动员的相关意见,积极开展全民国防教育,加强民兵和基层人民武装部建设。深入开展“双拥”活动,做好优抚安置工作,促进军民融合,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第三章 深化法治三河建设
全面贯彻依法治国方略,落实建设法治河北、法治廊坊各项任务,大力推进法治三河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法治保障。维护权力机关法律地位,支持、保障、监督政府机关依法行使权力,建设法治政府。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加强政法队伍建设,促进司法机关公正司法。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实现“一村(居)一法律顾问”工作网络全覆盖。把法治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创建内容,加强普法阵地建设,利用广播、电视台、户外广告、微信微博、网站等载体,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引导公众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依法表达利益诉求、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第十篇 规划保障
第一章 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本规划是指导未来五年三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是编制各项专项规划和年度计划的依据。市直有关部门,要在本规划指导下,制定相关专项规划,提出各领域发展方向、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并制订具体建设项目计划。加强各级各类规划的协调,做好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本规划的衔接,确保各领域发展目标一致、要素条件匹配、时序安排合理,提升规划执行效果。完善跨区域规划联动机制,做好本规划与周边区县规划的衔接,实现与周边区县同图发展。
各级各部门要紧紧围绕本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强化责任意识,创新工作机制,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科学合理地配置公共资源,有效调控引导社会资源,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确保规划目标如期实现和各项任务圆满完成。创新推进机制,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将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逐一细化分解到各部门、各单位,明确路线图、时间表和工作责任,形成条块结合、协同推进的规划实施机制。加强经济社会运行监测预警,完善规划实施调度制度,确保规划目标实现。
第二章 强化资金多元投入
完善公共财政体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和政府投资结构,重点加大对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科技创新、生态环境等领域的财政投入。加大财政资金统筹力度,合理安排基本建设预算,保障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深化绩效预算管理改革,编制实施好年度财政预算,为规划实施和目标任务完成提供有力的财政资金保障。强化对财政资金使用的审计监督,坚持厉行勤俭节约,严格控制行政成本。
鼓励引导社会投资,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模式,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力和带动力,成立政府投资基金,撬动社会投资,支持创新创业、中小企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以地下综合管廊等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领域为重点,运用PPP等模式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水平。
第三章 健全评估考核制度
实行分类考核政策,根据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分类设置政府考核目标,完善考核制度。强化目标约束,将本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和公共服务领域建设发展任务,纳入部门、镇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领导干部绩效考核目标体系。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根据发展形势变化,及时调整目标任务,并提交市人大审议,接受人大监督。完善公众参与和民主监督机制,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及时公开相关信息,接受社会监督,促进规划的有效实施。
“十三五”规划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规划,实施和完成这个规划将使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质量登上一个新台阶。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要在中共三河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奋发作为,为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2018年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0年跻身全国县域经济50强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