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市水利发展“十三五”规划
廊 坊 市 水 务 局
二〇一五 年 七 月
审 定: 王秀富
审 查: 张庆田 昝思胜 张英勃 王俊怀
李立生 王 璘
主要编制人员: 程 刚 刘君郁
参加编制人员: 张广艳 李金苓 田克军 刘 平
杨贺荣 李 振 吕 丹 齐 欣
崔 玥 李荣贞 李建勇 张会来
校 核: 王秀峰 舒秀霞 李鹏飞 李振东
王希衡 张振东 陈海玲 王江波
梁仲武 刘 锋 张建光 李增华
目 录
前言 0
一、基本现状 1
(一)自然地理概况 1
(二)社会经济概况 2
(三)水利发展现状 2
(四)廊坊市水资源现状 3
(五)“十二五”水利发展取得的成就 5
(六)“十三五”水利发展面临的挑战 5
二、总体思路 6
(一)指导思想 6
(二)规划原则 7
(三)总体布局 9
(四)发展目标 9
三、主要任务 14
(一)全面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 14
(二)加快实施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 15
(三)切实做好防洪抗旱减灾工程建设 17
(四)进一步加强农村水利建设 18
(五)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 20
(六)切实加强涉水事务管理 21
(七)深化水利改革 23
(八)全面强化依法治水 24
(九)持续提升水利行业能力 25
(十)不断提升水利信息化水平 29
四、重点项目 30
前 言水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是保障国家水安全的战略性基础设施。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对水利改革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新思路,为强化水治理、保障水安全指明了方向,是今后水利改革发展的科学指南。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期,是扭转水利建设滞后局面、构建水安全保障体系、加快推进水利现代化进程至关重要的5年。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目标和新时期的治水思路,立足市情水情,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参照省水利厅对水利发展“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的相关要求,结合廊坊市生态水系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等相关规划成果,在总结“十二五”水利工作情况并对全市水利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等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及征求有关意见的基础上,编制《廊坊市水利发展“十三五”规划》。
一、基本现状(一)自然地理概况廊坊市位于华北平原东北部,京、津两个大城市之间,全市国土面积6429平方公里(其中平原6351平方公里、山区78平方公里),总人口436万人。
受地质构造影响,廊坊市大部分处于凹陷地区,全市地貌比较平缓单调,以平原为主,一般高程在2.5~3.0米之间(黄海,下同),平均海拔13米左右。土壤以潮土为主,占土壤总面积的89.17%,在中南部地区的洼地分布有沼泽土、盐土风沙土等。
廊坊市属海河流域的中下游,北三河水系、永定河水系、大清河水系、子牙河水系等海河流域四大河系汇聚于此,素有“九河下梢”之称。境内河流众多,有十条主要行洪河道,其中泃河、引泃入潮、北运河、潮白河、青龙湾减河等五条河道流经北部各县市,永定河、白沟河流经中部地区,大清河、子牙河、子牙新河由南部地区穿过。另外,在廊坊市境内还分布着鲍邱河、普池河、武河、凤港减河、凤河、龙河、天堂河、牤牛河、雄固霸新河和港河西支等十条骨干排沥河道以及由国家防总直接调度的四大蓄滞洪区(永定河泛区、东淀、文安洼、贾口洼)。
廊坊市地处北温带,属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受高纬度气团影响,盛行西北风,寒冷干燥;夏季受低纬度气团影响,盛行西南风,炎热多雨;春季干燥多风沙;秋季凉爽宜人。年平均气温11.8°,平均年降雨量554.2毫米,分布极不均匀,6~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85.3%,7、8两月降水量为全年的68.8%。
(二)社会经济概况廊坊市辖六县二区二市(县级市),共包括90个乡镇3222个行政村,总面积6429平方公里。2013年廊坊市总人口达到436万人,全市生产总值完成1943.1亿元,全部财政收入完成349.2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205.4亿元。全市耕地378.872千公顷,有效灌溉面积278.5千公顷。
(三)水利发展现状我市辖区内有行洪河道10条,自北向南依次为泃河、引泃入潮、潮白河、北运河、青龙湾减河、永定河、白沟河、大清河、子牙河和子牙新河,河道总长度408公里,堤防长度605公里,险工险段109处,长度81971米,有穿堤建筑物176处;排沥河道10条,自北向南依次为鲍邱河、普池河、武河、凤港减河、凤河、龙河、天堂河、牤牛河、雄固霸新河和港河西支,河道长189公里,堤防长度365公里。还有永定河泛区、东淀、文安洼、贾口洼等4个由国家防总直接调度的蓄滞洪区。全市地形总体趋势呈西北、西南高,呈扇形倾向于渤海湾,辖区内分布北三河水系、永定河水系、大清河水系、子牙河水系等海河流域四大河系,自西北、西南方向流经廊坊入海。
境内有永定河泛区、东淀、文安洼和贾口洼4个国家防总直接调度的蓄滞洪区,总面积1986平方公里,涉及我市安次、广阳、永清、霸州、文安和大城六个县(市、区),44个乡(镇),751个村,共77.26万人,耕地172万亩,总滞洪量为68.4亿立方米。
全市现有国管扬水站95座,装机604台套,装机容量7.07万千瓦,提水能力743.93立方米/秒。中型以上闸涵(坝)37座,这些闸涵(坝)可一次性拦蓄洪、沥水1.1亿立方米。水利设施用地面积52.0448平方公里,占土地面积的0.81%。
(四)廊坊市水资源现状廊坊市处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水资源主要来源于天然降水。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8.04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资源5.92亿立方米,地表水资源2.56亿立方米(包括重复计算0.44亿立方米)。全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84立方米(按436万人口计),远低于河北省人均水平(河北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310立方米),更是不足全国人均水平的1/10(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200立方米)。
全市浅层地下水超采区面积为2391.1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7%,具体范围涉及三河市、大厂县、香河县、广阳区、永清县、固安县、霸州市和文安县。全市形成2个浅层地下水水位降落漏斗区,分别是香河梁家务漏斗、固安马庄漏斗。香河梁家务漏斗位于香河县蒋辛屯镇梁家务村周边,漏斗面积50.35平方公里,漏斗中心位于梁家务村,水位埋深8.27米;固安马庄漏斗位于固安县南部、永清县西部、霸州市北部,漏斗面积221.53平方公里,漏斗中心位于永清县北孟,水位埋深25.28米。
全市深层超采区面积为3633.6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56.5%(涉及广阳区、安次区、永清县、霸州市、文安县和大城县)。全市形成3个深层地下水水位降落漏斗区,分别是廊坊漏斗、霸州牛百万漏斗、大城漏斗。廊坊漏斗分布于广阳区大部,安次区北部,面积362.74平方公里,漏斗中心位于广阳区物探队院内,水位埋深78.12米;霸州牛百万漏斗位于霸州市东部,面积160.83平方公里,漏斗中心位于牛百万东2.5千米,水位埋深84.93米;大城漏斗分布于整个大城县及文安县南部,面积1252.9平方公里,大广安水位埋深最大,为61.45米。
2013年廊坊市供水总量为10.2711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供水量为8.0564亿立方米,地表水供水量为1.6875亿立方米,污水回用量0.5273亿立方米。2013年廊坊市用水总量为10.2711亿立方米,其中农田灌溉用水量为5.5064亿立方米,工业用水量为1.4683亿立方米,林牧渔畜用水量为1.0875亿立方米,城镇公共用水量为0.4521亿立方米,居民生活用水量1.4066亿立方米,生态与环境补水量0.3502亿立方米。
(五)“十二五”水利发展取得的成就进入“十二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水利厅和流域机构的大力支持下,我市水利改革发展取得了重大进展,治水兴水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十二五”期间,成功应对了2012年北三河、大清河流域洪水,永定河、白沟河、北运河、潮白河、青龙湾减河、鲍邱河、龙河、等骨干河道治理,文安洼、永定河泛区等蓄滞洪区工程与安全建设和西码头闸等水闸除险加固等项目有序推进,引黄、南水北调配套等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全面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农业节水改造、泵站、闸桥等项目成效显着,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进一步落实,永定河绿廊工程等水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展开,水利改革稳步开展,水利投资规模再创新高,主要目标任务基本实现,水利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
(六)“十三五”水利发展面临的挑战1、水资源严重短缺与用水浪费并存。资源性缺水是我省的基本省情水情,水资源超载严重。近十年来,全市生产生活年均用水量约10.3亿立方米,年均水资源可利用量仅6.9亿立方米,年均缺水3.4亿多立方米,如果考虑生态环境用水,年缺水量还将大幅增加。同时,高效节水灌溉面积不多,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与先进地区仍有差距,城市供水管网跑冒滴漏现象比较严重。
2、水生态脆弱与水环境污染并存。地下水年均超采量2.3亿立方米,超采区面积达5924.6平方公里,占平原区面积的93%以上,地下水超采导致含水层疏干、地面沉降等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地表水开发利用程度过高,河流干涸、湿地萎缩,湿地面积比上世纪50年代减少70%以上。水环境污染严重,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不高,地表水污染仍然较重。
3、洪涝灾害威胁与旱灾频发并存。我市地处大陆温带季风气候区,河流源短流急,降水集中,局地暴雨多发频发,洪水威胁较大。1996年8月海河南系洪水和2012年7月大清河、北三河等洪水,都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十年九旱,近年来发生特大或严重干旱频次高达45%,干旱影响范围遍及全市。
4、基础设施薄弱与管理落后并存。水资源配置工程不足、储备缺失,蓄滞洪区、中小河流和城市防洪排水设施标准低、问题多,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水法规体系特别是节约用水、限制地下水超采、保护河湖生态等方面的法规不完善,水利执法机构和队伍不健全,水价改革进展缓慢,水利工程产权不清、责任不明的问题依然突出。
二、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牢牢把握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认真贯彻“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坚持与时俱进、因水制宜,以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和民生水利建设为重点,以水资源水环境承载力为刚性约束,以推进水利现代化进程为主线,以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为目的,统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安全问题,整体推进节约保护、开发利用、资源配置,不断提升防洪安全的保障力、水资源的承载力、水生态文明的推动力、依法治水的执行力等“四种能力”,积极推动防洪减灾现代化、水资源科学配置、水生态环境健康、城乡供水一体化、水资源高效利用、水务管理现代化等“六大体系”建设进程,加快推进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从粗放用水向集约用水方式转变,从过度开发水资源向主动保护水资源转变,从单一治理向系统治理转变,科学治水,依法治水,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规划原则一是坚持人水和谐、顺应自然。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充分尊重自然水循环和河湖演变规律,正视和重视廊坊严重缺水和生态环境脆弱的现实,坚持把水资源承载能力作为刚性约束,遏制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推进生态治水和依法管水,为河湖水系生物提供多样性生存环境。
二是坚持保护为主、防治结合。规范各类涉水生产建设活动,充分发挥大自然自我修复能力,着力实现从事后治理向事前保护转变。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不断强化用水需求和用水过程治理,建立水资源督察制度,使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承载能力切实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刚性约束。
三是坚持统筹兼顾、综合治理。立足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统筹好水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生态功能,兼顾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功能布局,优化空间利用,协同推进水资源开发、水生态环境和防洪安全。
四是坚持因地制宜、以点带面。根据各地水资源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开展示范和创建工作,紧密结合经济发展战略、区域功能定位和河湖水系特点,探索各具特色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模式,辐射带动区域水生态的改善和提升。
五是坚持深化改革、完善制度。加快转变治水管水方式,借鉴国内外有益经验,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形成科学有效的水务开发利用和社会管理机制。坚持依法治水,实施综合执法,促进水域空间管制、资源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新格局。
六是坚持政府主导、全民行动。强化政府治水管水职能,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支持和监督作用,积极运用市场机制,推动形成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强大合力。强化水利公共服务,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广聚共识,形成合力。
(三)总体布局以南水北调、引黄调水等战略性水资源配置工程为依托,进一步完善域外水引调工程体系,提高供水安全保障程度;同时注重节水和非常规水源利用,加强雨水集蓄利用、中水回用等非常规水源工程建设。推动水系连通等水资源调配能力建设,建设调水蓄水工程,科学调度本市及上游地区下泄的中水、雨洪资源,用于全市景观生态和农业用水,全面解决全市降雨量偏少且时空分布不均的问题,基本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
加快生态水网、河流生态治理建设步伐,大力推进河道内生物净化及河道景观建设,着力打造集防洪、除涝、抗旱、景观、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水网,形成纵横交错的河流生态廊道,在北部、中部、南部建设三个水利风景区,逐步形成具有廊坊地域特色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格局,以河湖水清岸绿,促进地方经济良性发展。
以巩固农村饮水安全建设成果,全面推广农业高效节水新技术,建立健全工程长效运行管理机制为重点,全面发挥民生水利工程效益。谋划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提质增效工作,进一步提高农村集中供水率、供水保障率、水质合格率和自来水普及率。夯实农业现代化基础设施,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节水灌溉技术,促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保障粮食安全,确保水利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显着改善。
(四)发展目标到2020年,通过建设调水蓄水、防洪保安、生态修复、信息化建设等一批重大工程,加强水资源、河湖水域、水利工程、洪水风险等重点方面管理,深化治水体制机制等重大改革,水资源利用效率显着提高,水源涵养保护能力和水资源战略储备显着提高;重要河湖生态功能逐步修复,地下水基本实现采补平衡;防洪减灾能力显着提高,应对风险能力明显提升;水利综合管控能力不断加强,现代水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建成。
——构建水资源优化配置体系,实现高效利用、保障可靠。建成以南水北调、引黄工程为骨干的供水网络,用足用好外调水,完善水资源战略储备,大力开发利用非常规水源,开展廊坊市北部、南部两大骨干水系联通工程,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水资源超载局面初步遏制。新增供水能力3亿立方米。城镇供水保证率和应急供水能力进一步提高,水资源战略储备基本完成。实施农村饮水安全提质增效工程,全面提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水平。全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显着成效。用水总量控制在11.66亿立方米,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维持在0.71以上,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15年下降10%。继续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和节水改造任务,运用高科技手段,积极推广农业综合节水技术体系,创新工程的建后管护模式,在华北乃至全国打造农业高效节水示范基地;在设施农业方面,形成以微灌、喷灌等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为主,地下低压管道灌溉为辅的高效节水灌溉格局;尽量提高农业灌溉用水效率,基本实现地下水埋深止降回升、水环境明显改善、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可持续发展。改善灌溉面积80万亩,发展农业高效节水灌溉面积60万亩。
——构建防汛抗旱减灾体系,实现蓄泄兼筹、江河安澜。以骨干防洪工程、蓄水工程建设为重点,沟通河系、优化调度,恢复域内灌排渠系功能,清淤扩挖渠道、坑塘,建设渠系与坑塘联通工程,提高渠系坑塘排涝和集雨蓄水能力。形成行洪安全与洪水资源化有机结合的防洪减灾格局。建设抗旱工程设施,健全抗旱服务组织,提高应急能力。城市和骨干防洪工程达标率分别达到90%和60%以上,继续实施老龙河、天堂河等中小河流治理、大型泵站更新改造,积极推进土门楼闸、吴村闸等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工程。
——构建水生态文明保障体系,实现山清水秀、生境多样。结合廊坊市市情水情实际,充分考虑全市水资源匮乏、水生态环境恶化现状,将防洪、除涝、水生态工程统筹推进,全面提升廊坊市水生态环境总体质量,在京津冀核心区构建水生态特色鲜明的人居环境。全面推进我市北部北运河水利风景区、中部龙河水利风景区、南部京南森林湿地三个水利风景区以及永定河泛区左堤绿廊工程、天堂河生态廊道、廊坊城区水系等水生态项目建设,推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初步实现水生态良性循环。
——构建水安全现代管理体系,实现依法治水、科学管理。以体制机制创新、法规制度建设、信息化建设为重点,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和技术手段,提高治水管水水平。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落实,水资源水环境刚性约束机制、水生态补偿机制和水利工程良性运行机制基本建立,信息化科技支撑系统基本建成。城镇和工业用水计量率、农业灌溉用水计量率大幅提高。
“十三五”水利发展规划主要指标见表1。
表1 廊坊市水利发展“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表
指 标 | 单 位 | “十二五”完成情况 | “十三五”目标 | 备 注 |
用水总量控制 | 亿立方米 | 11.36 | 11.66 | 约束性 |
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下降 | % | 32.9 | 10 | 约束性 |
万元国内工业生产总值用水量 | 立方米 | 51 | 46 | |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下降 | % | 18.7 | 10 | 约束性 |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 | 立方米 | 16.1 | 14.5 | |
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 | 0.69 | 0.71 | 预期性 | |
新增供水能力 | 亿立方米 | 1.67 | 3 | 预期性 |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 % | 100 | 100 | 约束性 |
农村集中式供水人口比例 | % | 100 | 100 | 约束性 |
改善农田有效灌溉面积 | 万亩 | 90 | 80 | 预期性 |
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 | 万亩 | 30 | 60 | 预期性 |
洪涝灾害年均损失率 | % | <0.8 | <0.7 | 预期性 |
干旱灾害年均损失率 | % | <0.8 | <0.7 | 预期性 |
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 | 平方公里 | 0.65 | 1 | 预期性 |
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 % | 50 | 75 | 约束性 |
地下水超采压减率 | % | — | 85 | 预期性 |
城镇和工业用水计量率 | % | 100 | 100 | 预期性 |
农业灌溉用水计量率 | % | 40 | 73 | 预期性 |
注:1、指标带()为待定数据。 2、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采用2010年可比价计算。 3、城镇和工业用水量计量率是指有计量设施的取水量占城镇和工业用水取水量比例;农业灌溉用水计量率是指大型灌区、重点中型灌区有计量设施的斗渠数和地下水灌区有计量设施的灌溉井数占斗渠总数、地下水灌溉井总数的比例。 |
三、主要任务(一)全面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以农业节水为重点,加强工业节水和生活节水,大力推广节水技术、节水工艺,不断提高全社会节水意识,营造爱水、惜水、节水的良好氛围。
(1)农业节水工程。推广节水品种和节水灌溉技术,严格控制新增高耗水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积极争取谭台灌区、潮南灌区、潮北灌区、清南灌区、子牙灌区等5处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建设;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水利体系建设,以农业节水压采项目、高效节水灌溉项目、规模化节水项目、现代农业项目为重点,在十个县(市、区)大力推广喷灌、微灌、高标准管灌等农业综合节水技术,尽量提高农业灌溉用水效率,使灌溉水利用系数维持在 0.71以上。依托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研发的智能云灌溉管理系统,对重点园区实现作物用水、施肥统一调控,实现作物定时定量的精准灌溉,同时辅以土壤墒情监测和气象信息监测,形成一个完整的节水灌溉信息管理及高效节水灌溉智能控制系统,最大限度的节约水资源和节省劳动力,达到省工、省水、节肥、节能、增产的目标,力争打造华北地区乃至全国的农业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典型,创建高标准、高质量的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品牌。
(2)工业节水技术改造。从节水即减污的战略高度,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优化工业产业布局,强力推进节水技术改造,推广污水处理及回用技术,对规模用水企业强制开展水平衡测试,对标行业节水标杆,加强计划用水和定额管理。
(3)城镇生活节水。加快城镇生活供水管网改造,推广普及节水器具,改进居民用水计量方式。鼓励新建小区设置中水系统分质供水,城市绿化、市政环卫、生态景观等优先使用再生水和雨水。加强对高尔夫、洗浴、洗车等高耗水服务行业的节水管理。
(4)非常规水源利用。把非常规水纳入水资源统一管理,制定优惠政策,增加水资源有效供给。充分利用雨洪资源,加快河网沟通工程建设,大力发展以城区为主的集雨工程建设;加大微咸水利用力度,增加抗旱水源;加快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回用设施建设。到2020年,全市城镇再生水回用率达到50%。
(5)节水宣传。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宣教平台,加大节水宣传教育的力度,注重节水宣传教育的有效性、针对性和延续性,改善水资源利用和消费习惯,提高公众自觉节水意识,促进全社会自觉节水。
(二)加快实施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按照充分利用外调水、加大使用再生水、适度开发地表水、限制开采地下水的供水次序和城乡居民生活、工业、重要生态、农业、其他生态的用水次序,优化水资源配置,强化水资源生态调度,合理规划供水工程,充分体现市场在水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提高城乡供水保证率,提升水资源保障能力。
(1)南水北调工程。廊坊市属于严重资源型缺水地区,用足用好外调水是保障供水安全的关键。建设南水北调中线建成初期水资源战略储备和生补水工程,实施天津干渠、廊涿干渠、保沧干渠以及水厂以上管道工程建设,分别给廊坊市区、固安县、永清县、霸州市、文安县、大城县供水,年分配水量为2.58亿立方米。实施廊坊北三县南水北调延伸供水工程建设满足北三县城市和工业的快速发展的需要。研究南水北调与当地水联合调度方案,保障受水区供水安全。
(2)引黄工程。加快推进廊坊市南部水系联通工程建设,扩大我市引黄受水区范围,使黄河水可到达市区水系,谋划建设马武营水库、廊南湿地等平原调蓄工程,引足用好黄河水,积极争取增加我市引黄水量指标,力争在十三五期间达到1亿立方米以上。通过引蓄黄河水,充分涵养地下水资源,有效改善当地水生态环境,并提供抗旱水源。抓好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完善工程措施,确保引黄调水顺利实施。同时加强调水管理,增强防范意识,并坚决查处向引水渠道排污行为。
(3)重点水源工程。推进北部北运河、中部广阳水库、南部马武营水库等中小型蓄水工程项目,解决我市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的问题,充分开发利用水资源。
(4)区域水资源配置工程。加强水系连通工程建设,构建“多源互补、丰枯调剂”的水网体系。通过廊坊市北部水系联通工程建设,充分利用上游地区的中水及雨洪资源;通过廊坊市南部水系联通工程建设,扩大引黄受水区域;通过恢复域内灌排渠系功能,清淤扩挖渠道坑塘,建设渠系与坑塘联通工程,形成完整的区域水资源配置工程体系。
(5)战略储备水源工程。利用南水北调初期冗余水量引渗回补地下水,建立水资源战略储备。
(6)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积极开展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研究。参考水资源综合规划配置成果,提出城镇、工业、农业布局和结构合理调整的建议,逐步建立适水发展的经济社会空间布局,切实体现水资源水环境的刚性约束作用。
(三)切实做好防洪抗旱减灾工程建设以流域防灾减灾骨干工程为重点,进一步加大防洪工程治理力度,完善防洪工程体系,全面提升防洪减灾能力。
(1)骨干防洪工程。以加固堤防、整治险工、清淤疏浚为重点,加快北运河、潮白河等骨干河道治理。按照“分得进、蓄得住、退得出”的原则,加快永定河泛区、文安洼蓄滞洪区、贾口洼蓄滞洪区工程与安全建设。到十三五末,上述蓄滞洪区完成60%建设任务,土门楼闸、吴村闸等大中型病险水闸全部完成加固任务。
(2)城市防洪除涝工程。大力推进市区水系工程建设,推进排水管网雨污分流改造,在新建小区推广雨水收集利用设施,鼓励使用透水性铺装材料,逐步建成较为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
(3)中小河流治理。继续推进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对老龙河、旧天堂河进行系统整治。
(4)抗旱工程。建立抗旱长效机制。依托南水北调、引黄等工程,结合地下水超采治理项目,建设北运河蓄水区、广阳水库、马武营水库等中小型调蓄工程。完善抗旱应急预案,增加抗旱物资储备,提高县级抗旱服务站能力。基本建成抗旱减灾体系,大幅提高应对旱灾能力。
(四)进一步加强农村水利建设加强直接惠及民生的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大兴农田水利,进一步提高农村地区水利保障能力,着力提高水利的服务范围、服务功能和保障水平,切实保障群众饮水安全,改善生活生产条件和人居环境。
(1)农村饮水提质增效工程。实施农村饮水安全提质增效升级项目,重点对已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水源工程、设备、管网进行提升改造,从而进一步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水质达标率、集中供水率、供水保证率和工程运行管理水平。
(2)农田水利建设。以加强灌区末级渠系、田间配套和小微型水源工程建设为重点,加大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力度,打通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水利体系建设,以农业节水压采项目、高效节水灌溉项目、规模化节水项目、现代农业项目为重点,在十个县(市、区)大力推广喷灌、微灌、高标准管灌等农业综合节水技术,创建高标准、高质量的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品牌。
(3)灌排泵站更新改造等建设。基本完成已下达的大型灌排泵站的更新改造任务。加快实施列入规划的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
(4)农村河塘整治。农村河塘整治以“引排顺畅、水源互济、灌溉保障、水清岸绿”为目标,恢复域内灌排渠系功能,清淤扩挖渠道、坑塘,建设渠系与坑塘联通工程,建设生态河塘,提高渠系坑塘排涝和集雨蓄水能力,完善农业灌溉排水体系。
(5)移民扶持安置。继续按照开发性移民的方针,完善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方式,抓好移民村后期扶持项目建设工作,改善移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做好水库移民信访稳定及矛盾排查工作,确保移民稳定。及时完成水库移民身份核定和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发放工作。
(五)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与治理修复相结合,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加大水资源及河湖生态保护力度,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创建省级、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及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
(1)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与修复。按照《河北省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中长期规划》,实施我市地下水超采区治理,做好“节、引、蓄、调、管”五个方面的工作,节,就是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引、就是最大限度引用外地水;蓄,就是加快实施蓄水工程;调,就是着力调整种植结构;管,就是从严管控取用地下水。
实施南水北调受水区供水范围内地下水压采。对纳入南水北调受水区供水范围的水源井,开展调查摸底,确定水源井关停名单,编制水源井关停行动方案,制定分年度关停计划。南水北调通水后,逐步对南水北调受水区供水范围的水源井实施关停,用足用好长江水。通过以上措施,做好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工程,基本达到地下水采补平衡。
(2)水资源保护。严格按照水功能区管理要求,控制入河排污总量。加强入河排污口整治,严格入河排污口规范化管理。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强化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定期发布《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通报》。完善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预案,提高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3)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开展沙化土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营造农田防护林,生态经济林及护岸护坡林带;控制风沙灾害和河湖沟渠岸坡侵蚀,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加强河流生态修复,提高居民生活环境质量。
(4)河湖生态综合整治。以龙河河道内水生态修复工程建设为试点,探索建立生态补偿长效机制和现代管理制度。全面推进永定河泛区左堤绿廊工程、天堂河生态廊道、北运河水利风景区、廊坊城区水系、龙河景观建设、廊南湿地建设、东张务湿地建设等水生态项目建设,大力实施生态治水,充分尊重河流的自然形态,因势利导综合开发利用河湖岸线,充分发挥生态自我修复功能,恢复河流行洪、供水、生态、文化等综合功能。
(六)切实加强涉水事务管理(1)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建立和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水资源监控系统建设,强化各种行政审批,严格“三条红线”管理;着力建立水资源管理考核评估体系,把水作为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刚性约束指标,严格考核管理。建立规划水资源论证制度,严格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
(2)严格河湖水域管理与保护。强化河湖规划约束管理,落实河湖水域空间用途管制,探索实行市、县、乡三级“河长制”,落实各地区各部门的治河目标责任制和考核制度。加强对设置入河排污口的建设项目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管理。
(3)加强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完成河道管理范围划界竖桩工作,加快我市河道规范化管理,进一步明晰河道管理职责,明确河道管理范围,保障河道工程正常运行和安全行洪。优化水利工程运行调度方案,加强调度管理。完善水利安全责任和监督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水利工程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完善水利安全生产应急预案体系,提高事故应急处置能力。
(4)加强水利建设市场监管。完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鼓励水利建设项目开展代建制尝试,支持设计施工总承包等模式的引进和应用。倡导中小型水利工程按县域或项目类型集中组建项目法人。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市场监管,推进水利建设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市场主体信用等级评价。
(5)加强洪水风险管理。制定重点地区、重要蓄滞洪区、重要防洪城市和居民密集区洪水风险管理目标及相应措施。按照管理权限,做好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防洪评价及蓄滞洪区内建设项目的洪水影响评价。健全蓄滞洪区分类管理制度,制定不同洪水风险区域居民避洪安置方案,对运用几率较高的蓄滞洪区和洪水淹没风险较大的滩区,积极稳妥地推进居民迁建。
(七)深化水利改革(1)扎实推进水资源管理体制。强化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对城乡供水、水资源综合利用和水环境治理等实行统筹规划、协调实施。对当地水、调入水和非常规水资源实行联合调度,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根据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需要,逐步理顺水资源管理体制,不断深化涉水事务一体化改革,逐步形成统一、高效、协调、可持续的水务管理体制与运行模式。
(2)积极推进水权制度建设。根据水资源用途管制、总量控制指标和节约用水要求,在取水许可基础上,积极推进水资源使用权确权登记,将水资源使用、受益的权利落实到取用水户,建立和完善水权配置体系。探索多种形式的水权流转,鼓励和引导区域间、行业间、用水户间进行水权交易。
(3)全面推进水价综合改革。充分发挥水价的调节作用,积极稳妥推进水价改革,大力促进节约用水和产业结构调整。研究各类水源的比价关系,合理确定水价标准,形成科学的水价机制,促进不同水源的合理利用。合理调整城镇自来水价格,全面推行城镇居民用水阶梯水价制度、非居民用水超计划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对高耗水行业实行差别水价。
(4)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严格落实从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政策和计提口径、比例。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入水利,探索商业化治水模式,积极拓展涉水项目融资和管理模式。
(5)深化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明确小型水利工程所有权和使用权,落实管护主体和责任调动参与农田水利设施管护的积极性。至2017年,全面完成我市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任务。
(八)全面强化依法治水(1)建立健全水法规体系,进一步清理、完善和修改水利规范性文件,加强规范性文件审查制度。
(2)全面加强水利依法行政。依法全面履行各项水利职能,推进权力清单制度,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创新审批方式,公开办理流程,接受社会的监督。推进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洪水影响评价、水土保持方案等审批。取消非行政许可取,行政审批事项明显减少。
(3)全面深化执法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专职水政监察队伍,加强执法队伍能力建设,落实执法装备,进一步完善执法体制机制。在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根据需要配备监察人员或成立直属水政监察队伍。
(4)扎实推进水利综合执法。建立与公安、国土、环保等部门的联合执法机制,推动设立水利派出所、水利警务室等机构。健全水事纠纷排查调处化解机制,完善应急处置预案。
(5)有效化解水事矛盾纠纷和涉水行政争议。完善水事纠纷预防调处工作机制,逐步形成政府负责、部门配合、社会协同的工作格局。加强源头控制和隐患排查化解,建立跨行政区水事活动协商制度,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健全水利行政复议案件审理机制,努力化解涉水行政争议。
(6)大力推进水利普法。利用3•22、12•4等活动开展多种型式的水利普法活动,增强群众爱水、惜水意识。
(九)持续提升水利行业能力(1)推进水利科技创新。针对现代水利发展的若干问题,结合我市水利发展具体情况,根据坚持引进先进技术与自主研究开发相结合、用高新技术对水利行业进行技术改造的原则,在“十三五”期间重点开展水资源利用与节约、水环境保护、饮水安全、农业节水与环境、农田水利综合技术、水土保持、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等方面进行技术研究与推广。
(2)加强水利规划和基础工作。完成《廊坊市生态水系总体规划》等重要领域水利规划编制工作,进一步完善水利规划体系。加强水安全战略问题研究,在水生态修复和保护、水资源战略储备、节约用水等方面开展重大研究。
(3)加强水利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党政人才培养,提升执政能力。以不断提高党政干部素质和执政能力水平为核心,切实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根据国家《公务员法》对公务员能力建设的要求,大规模开展公务员培训工作,力争用五年时间对所有公务员轮训一遍,真正使干部学以致用。鼓励公务员在职学历教育,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通过公开招考、民主推荐等方式扩充科级后备干部队伍。积极实施公务员的初任、任职、更新知识和专门业务培训。重视女干部、青年干部和非党员干部的培养。坚持有计划地选派干部上挂、下挂和外派锻炼,建立健全选派干部交流挂职锻炼制度。
加强技能人才培养,提升实践操作能力。加强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大力支持职业教育,有计划地培养各类紧缺技能人才。充分发挥技能人才的作用,组织生产一线职工广泛开展岗位练兵、技能比武和技术攻关、技术创新等活动,促进在岗位培训成才,逐步培养一批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积极推行人才柔性引进。树立“用其才、重其长”的招才引智新理念,采取聘用、借用、咨询、讲课、兼职、合作、交流等多种方式引进和开发人才。
深化党政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深入贯彻实施《公务员法》,新录用公务员一律坚持“凡进必考”的原则。切实抓好《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中央、省、市等法规性文件的落实,积极推行党政机关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和部分科级领导岗位竞争上岗。完善干部交流考核制度,健全市管后备干部管理制度。
建立科学的人才考评机制。针对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不同的行业特点、不同的岗位要求,探索出分类分层次的人才考评标准,建立以业绩为依据,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考评指标体系,完善各类人才考评方法,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提高考评的科学性,确保人才考评的公开性、透明性、独立性、公正性。
加大人才资源开发的投入。逐步完善人才经费投入机制,设立高层次人才和紧缺急需人才引进、开发机制。建立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定向培养财政补贴扶持制度,保障艰苦地区、特殊行业的人才需求。
建立高层次人才奖励制度。鼓励广大专业技术人才充分发挥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有计划地开展优秀管理人才、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优秀技能人才评比奖励活动。
到2020年,全市水利人才总量实现逐年增长,基本满足我市水利事业发展需要;水利队伍整体素质全面提升,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人才比例明显加大,人才的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人才结构逐步优秀,高层次人才、紧缺急需型人才数量明显增加,人才的行业分布相对合理;工作机制不断完善,人才政策体系逐步形成,建立健全统分结合、协调高效的人才工作机制。
到2020年,全市水务系统党政人才队伍数量总体稳定为450名,素质明显提高,结构明显改善,领导能力明显增强。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达到90%。公务员的整体素质、业务素质达到《公务员法》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有关要求。
到2020年,全市专业技术人才达到750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人员的比例提高到98%,45岁以下专业技术人才比例保持在70%左右。专业技术人才高、中、初级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接近1:3:6;培养一批具有全市领先水平的高级专家;培养一批专业技术骨干、学科技术带头人、科技教育拔尖人才、专业文艺人才;培养一批较高层次的科技创新人才、创业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
到2020年,全市各类技能人才稳定在1600名,着力培养造就一支高技能人才队伍。
(4)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完善乡镇水利站建设,开展基层水利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强化基层水利队伍建设,吸引水利高校毕业生到县级以下水利单位就业,提升基层水利人才专业化结构。
(十)不断提升水利信息化水平信息化建设总体上按照省厅规划部署,依托市级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南水北调供水调度管理系统、水环境监控系统等骨干平台,构建以数据传送与处理系统、核心模型系统、供水调度系统、防洪调度系统和生态调度系统为构架的水网调度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建成全市连通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体系、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业务连通的应用系统体系,形成对各项水利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分析、决策、控制与反馈全过程的支撑,促进廊坊水利管理向数字化、现代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1)构建水利信息共享平台。加快实现防汛抗旱指挥、南水北调供水调度管理、水资源管理信息、水环境监控四网融合,到2020年实现涉水信息数据共享、实时监测预警、准确会商研判、统一指挥调度,全面提升水利信息化水平。
(2)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积极配合省厅,加快实施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建设防汛抗旱数据库、应用平台,建成洪灾评估、抗旱应用、信息服务系统和移动应急指挥平台,提升防汛抗旱指挥调度现代化水平。
(3)水资源监控系统。逐步完善地下水位动态监测网、取用水户水量监测网、地表水位和流量监测网、水功能区水质监测网、市级水资源监控管理平台(简称“四网一平台”)建设,不断提升水资源监控能力,实时掌握来水、取水、用水和水质动态,全面提高全市水资源管理水平与行政效率,实现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水资源费征收、水功能区管理、地下水超采区治理等主要水资源管理工作的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与现代化。
(4)南水北调供水调度管理系统。按照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建设方案,加快建设沿线监测监控设施,铺设专用通信线路,与配套工程同步建成水量监测、水质监测、工程安全运行监测等。
(5)按照省厅规划布署,逐步建立水土保持监测系统,有效提高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水平。
四、重点项目本部分内容按照“河北省水利发展“十三五”规划重点项目筛选办法”要求编制,所列重点项目不包含农村饮水安全、小型农田水利、节水示范、水土保持、中小河流治理等面上项目。
廊坊市“十三五”水利重点项目见表2。
表2 廊坊市“十三五”水利重点项目表
序号 | 项目名称 | 总投资(亿元) | 主要建设内容 |
1 | 永定河泛区治理工程(河北省工程部分) | 4 | 泛区右堤堤顶路面改造、6条小埝加固、5处分洪口门建设、安次安全区围堤修筑、穿堤建筑物新建2座,重建10座,加固5座 |
2 | 贾口洼蓄滞洪区(河北省部分)工程与安全建设 | 2.61 | 子牙河右堤复堤及险工治理,高村基、避水楼及撤退路、桥等 |
3 | 文安洼蓄滞洪区(河北省部分)工程与安全建设 | 39.78 | 南围堤工程、进退水口门工程、分区隔堤工程、马武营水库及湿地工程,安全楼、撤退路、安全区、高村基、人口外迁等 |
4 | 廊坊市北三县供水工程 | 20.9 | 输水管道、泵站及沿线附属建筑物 |
5 | 廊坊广阳水库工程 | 17 | 围堤、进水检修闸、分水闸、供水泵站、退水闸和截渗沟节制闸。 |
6 | 廊坊市马武营水库工程 | 7 | 引水渠(董西干渠)整治13.72km、穿堤闸涵及改造桥梁16座;围堤扩建长度13.44km,完善进水闸、扬水站、进水渠等配套工程 |
7 | 廊坊市北部水系联通工程 | 3.5 | 联通线路全长68km渠道整治、拆除重建建筑物4座、新建建筑物3座。 |
8 | 廊坊市南部水系联通工程 | 6.6 | 联通线路全长78.71km,渠道整治71.84km、新建渠道6.87km、新建扬水站4座及其它建筑物104座。 |
9 | 廊坊市龙河水生态修复工程 | 1.3 | 龙河大伍龙闸至北昌橡胶坝4.7公里河道内综合治理 |
10 | 北运河香河段治理工程 | 4.9 | 河道整治14.5公里 |
11 | 潮白河香河县整治工程 | 0.7 | 堤防治理2.6公里、主槽清淤7.6公里 |
12 | 潮白河大厂段整治工程 | 1.2 | 河道整治6.14公里 |
13 | 河北省土门楼泄洪闸重建工程 | 0.74 | 重建闸一座Q=1680秒立米 |
14 | 河北省土门楼节制闸(木厂闸)重建工程 | 0.16 | 重建闸一座Q=225秒立米 |
15 | 潮白河吴村节制闸重建工程 | 0.83 | 重建闸一座Q=3660秒立米 |
16 | 吴村枢纽牛牧屯防洪引水闸重建工程 | 0.16 | 重建闸一座Q=219秒立米 |
注:本表内不包含农村饮水安全、小型农田水利、节水示范、水土保持、中小河流治理等面上项目
原文下载:廊坊市水利发展“十三五”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