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十五”计划(2001至2005年),是跨入新世纪,在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开始实施第三步战略部署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这一时期,我市将向更加宽裕的小康生活目标迈进,将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前进。这一时期,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是,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培育新的增长点,形成发展新优势,构筑发展新格局,为尽快把我市建成产业结构合理、综合实力雄厚、人民生活富裕、城市功能完善、人居环境优美的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强市名城努力奋斗。
廊坊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根据《中共廊坊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和借鉴《廊坊市2000-2020年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研究》编制的,是“十五”期间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及行动纲领。《纲要》从宏观的角度,着眼于发展什么和怎样发展,提出了“十五”期间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思路、目标、重点和举措。计划指标是预期性的、指导性的。
第一部分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一、“九五”回顾
“九五”期间,国内外形势发生了许多重大而深刻的变化,我市同全国一样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以及国内经济由短缺到相对过剩、由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重大转变,同时又遭受了1996年的严重水灾和随后四年的严重旱灾。在这种复杂环境中,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按照“高科技、外向型”的战略定位和“科教开放兴市、项目人才带动、多业多元发展、两个文明并进”的总体思路,积极应对困难和挑战,经过奋力拼搏,全市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成效。预计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完成368.8亿元,是1995年的1.92倍,五年平均递增14%;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预计达到9800元,是1995年的1.84倍,五年平均递增12.9%;全部财政收入完成18.67亿元,是1995年的2.2倍,五年平均递增17.2%,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1995年的4.19%上升到2000年的5.06%。国内生产总值中一、二、三产业的比重由1995年的27.5:43:29.5调整为2000年的17.2:51.6:31.2;非公有制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1995年的26.5%提高到46%。
——体制改革取得较快进展,相关配套措施逐步完善。全市国有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面达到82.7%,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25家,股份制企业达到1726家。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95.5%,城镇登记失业率0.9%,下岗职工再就业率63.5%。流通体制、城镇住房、财政金融、投融资、科技教育等各项改革逐步深化。
——强力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开放型经济稳步发展。预计2000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完成1.51亿美元,“九五”时期利用外资8.81亿美元,是“八五”时期的4倍;五年累计引进内资达到94.2亿元,是“八五”时期的1.2倍;到2000年,海关口径外贸出口总值完成1.82亿美元,五年平均递增21%。开发区建设和窗口作用进一步增强。
——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投资环境不断改善。预计200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0亿元,是1995年的2.5倍,五年平均递增20.3%,“九五”期间累计完成591.6亿元,是“八五”时期的3.6倍,为我市历史上投资规模最大的时期。五年新增公路通车里程343公里,完成了106国道,廊霸线、廊涿线、静王线、夏安线、廊崔线等境内一批主要国、省道的改造,配合国家和省完成了京沈、津保高速公路廊坊段建设;完成GSM四期及五期扩容、北环光缆工程、联通廊坊分公司系统工程、CDMA工程等通信设施建设;完成了国家重点项目三河电厂一期工程、农村电网部分改造及翟各庄、霸州220KV送变电等电力工程建设;完成了永定河部分河段治理、四个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农田水利管网建设等工程;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城市综合服务能力不断提高.
——创新城建理念,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在城市建设中日益注重“形象建设也是生产力”的理念,完成了市体育馆、会展中心、新世纪步行街、银河高架桥、自然公园、带状公园、城市广场、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及部分道路的改造工程,正在加紧建设第二水源地、污水处理厂等重点工程,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市区绿化、美化、亮化、净化水平明显提高。
——认真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提高。
预计2000年,全市总人口达到378.4万人,“九五”期间自然增长率平均为5.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793元,是1995年的1.64倍,五年平均递增10.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60元,是1995年的1.47倍,五年平均递增8.1%。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达到19和28平方米,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质量提高。绝大部分群众生活实现了由“温饱型”向“小康型”的历史性跨越。
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对永定河风沙区进行了初步治理(已完成治沙15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22%;关停取缔了一批污染严重的“15小”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城市空气综合质量稳定在国家二级标准。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九五”时期,我市强力贯彻“人才带动”战略,实施“人才高地工程”,预计2000年,全市人才总量达到19.9万人,人才资源密度10.3%;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由1995年的42%提高到2000年的50%;完成了现阶段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任务。高中阶段年招生由1995年的6000多人达到了12359人。全市社会办学机构已达到203个。东方大学城的建设和发展,对提升我市的教育结构层次和人口素质将发挥重要的带动作用。文化、卫生、体育、广播电视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团结、求实、创新、图强”的廊坊精神广泛弘扬,市民素质显着提高,各类创建活动方兴未艾,比原计划提前一年建成全省文明城市。
二、“十五”期间发展环境分析
21世纪初,国际、国内形势将发生巨大变化。从国际看,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扭转,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快速推进,国际竞争更加激烈,以知识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迅速崛起,可持续发展日益引起各国重视;从国内看,短缺经济基本结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加入WTO后,对外经济关系将发生重大变化。东部发达地区的经济结构正在进行战略性调整,抢占高新技术产业制高点的步伐日益加快。西部地区大开发已进入实质性运作,将成为国内外投资的新热点。我们已经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前两步战略目标,开始实施第三步战略部署。
我市要充分认识、尽快适应发展变化的新形势,抓住突出区域特色,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的机遇;加快开放步伐,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机遇;推进科技进步,形成后发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机遇;加大改革力度,坚持搞活搞好国有集体企业、搞大搞快非公有制经济这“两个基点”,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机遇。正确认识我市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是实现经济和社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前提。
㈠有利条件
⒈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我市处于环京津经济圈主轴线的中心点,联接京津两个直辖市,可就近利用两个机场一个港口,可广泛借助北京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和天津商贸金融中心发展,能够充分利用京津地区人才多、技术高、信息灵、市场大的优势。同时,拥有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价格相对较低的竞争优势。
⒉具有加快发展的基础和潜在优势。
----开发区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极。截止2000年底,我市四个省级开发区均已实现“七通一平”,累计基础设施投入近15亿元,进区项目1192个,实际利用外资7.6亿美元,实际利用内资117.6亿元,完成工业销售收入149亿元,实现财政收入9.8亿元。预计2000年完成财政收入2.92亿元,占全市财政收入的15.6%。其中廊坊开发区已累计开发土地10平方公里,实现了“八通一平”,区内实有注册企业624个,累计实际利用外资4.1亿美元,实际引进内资71.4亿元,外贸出口总额2.3亿美元,实现工业销售收入65.8亿元,实现财政收入5.2亿元。
----非公有制经济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点。预计2000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170亿元,是1995年的3.15倍,年均递增25.8%,高于全市经济增速近12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70%,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5年的26.5%提高到2000年的46%,在国民经济中的位置日益显着。
----高新技术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预计2000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82家,产品222种,技工贸总收入71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6%左右。
全市谋划建设的五个高科技园区、三个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初步形成规模。截止2000年底,五个高科技园区共引进项目40项,已完成投资近7亿元,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医药、新材料等主导产业,成为我市最具活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三个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共引进项目32 个,完成投资1.2亿元。已经建起一批现代化温室,开始成为引进、消化、吸收、推广高新技术的基地和现代化农业样板。
⒊具有良好的投资环境
21世纪是企业选择国家和地区的时代,投资环境、商业环境对一个地区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市已营造出良好的软硬投资环境,尤其近几年来,我市注重形象建设也是生产力的理念,更新城建城管意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在不断改善投资硬环境的同时,还注重营造投资软环境,建立了“一条龙”办公制度和“全程一站式”服务机制,制定了一系列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优良的基础设施条件和宽松的投资环境为我市把区位优势变为发展优势提供了必要的保证。
㈡制约因素
1.水资源严重短缺
我市多年平均降水量570毫米左右,人均地表水约90立方米,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3.9%。境内大小河流多为季节性河流。全市浅层地下水排泄大于供给,地下水位不断下降,深层地下水超采严重,造成大城、廊坊两个地下漏斗面积不断扩大,漏斗深度不断增加。平水年可供水量约14亿立方米,需水量16.5亿立方米,缺水量达2.5亿立方米。如何缓解水资源的制约,满足我市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是一个必须充分重视的问题。
2.人才资源相对匮乏
21世纪的发展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我市人才资源存在着总量不足、层次偏低、结构不优、布局不合理等弱点。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
⒊ 产业发展层次较低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三次产业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农业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种植业结构不够合理;工业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精深加工、终端产品、优质产品、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比重少,高新技术产业比较薄弱;第三产业缺少骨干企业,一些有潜力的领域还没有被开发。
⒋ 城镇化进程较慢
由于我市建市较晚,城镇化水平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国际城镇化发展规律表明,当人均GDP达1000美元时,城镇化率应为35%左右,而我市1998年人均GDP就已达到1000美元,城镇化率仅为26.2%。
5.融资渠道较少
融资渠道较少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也是我市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资金缺乏,缺少融资的手段和能力已经成为我市中小企业发展中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
⒍ 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鼓励科技创新的机制还不够健全,企业的自主创新作用还不突出,借助“外力”推动科技进步的意识尚需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个经济领域所占比重偏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和产品少,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
⒎ 思想还须进一步解放
思想解放的程度与所面临的机遇、挑战还不协调,加快发展的意识在某些地方和部门还不强,开拓创新的勇气还不足,部分干部群众小绩则满、小进则安,缺乏干大事业、求大发展的气魄和胆识,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思想还需进一步强化。
第二部分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和遵循的原则
指导思想:以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方针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十五大、十五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五届九次、市委二届十三次全会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继续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开放带动”和“可持续发展”三大主体战略,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按照“高科技、开放型”的战略定位和“科教开放兴市、项目人才带动、多业多元发展、两个文明并进”的总体思路,开拓创新,拼搏进取,推动经济加快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把廊坊建设成产业结构合理、综合实力雄厚、人民生活富裕、人居环境优美、城市功能完善的现代化强市名城而努力奋斗。
遵循的原则:围绕指导思想,立足于连续和发展,应遵循八项原则:
——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全面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实现“科技效益型”增长;
——坚持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利用两种资源,开拓两个市场,构筑大改革、大开放、大发展格局;
——坚持基本经济制度,立足实际,壮大强项,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竞相加快发展;
——坚持项目带动战略,把项目建设作为贯彻发展主题最有力的实现形式,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坚持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关系,保持可持续发展;
——坚持两手抓,实现两手硬,促进两个文明协调并进;
——坚持形象建设也是生产力的理念,软硬环境一起优化;
——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筑人才高地,培养“四有”新人。
二、发展目标
构筑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公有资产质量优化,非公有制经济规模壮大,多元投入支撑,主导产业突出的经济增长新格局,使“十五”期间成为廊坊以高科技、开放型为特征的经济快速增长期和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生成期,确保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幅度保持全省领先水平;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迈出重大步伐,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群体基本形成;以国企改革为中心的各项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对外开放领域进一步拓宽,层次进一步提高;科技教育加快发展,科技创新能力和人口素质进一步增强;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物质文化生活有更大改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登上新的台阶,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城镇建设进一步加强,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达到一个新水平。
主要预期指标是:
㈠综合经济实力:GDP增速保持在11%左右,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左右,财政收入增速保持在13%以上,总量突破3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1000亿元左右,投资率保持35%以上。
㈡经济结构调整:一、二、三产业比重调整为12:50:38,非公有制经济占经济总量比重达70%以上。
㈢科技进步: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左右,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技工贸总收入达到150亿元。
㈣外向型经济:“十五”期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8亿美元以上,外贸出口总额年均增速12%以上,对外工程承包、技术合作、到国外投资办厂等方面实现突破。
㈤城镇化水平:推进城镇化进程,城镇化水平达到38%左右.
㈥可持续发展: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0‰以内,空气质量保持国家二级标准,森林覆盖率26%以上。城区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争取达到100%。
㈦社会保障: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养老保险综合覆盖率达98%以上,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覆盖率均达90%以上,建立覆盖城镇全部职工的新型失业保险制度、保障职工基本医疗需求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和保障城乡贫困群众基本生活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㈧人民生活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
第三部分 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以建设“两园三城两基地”为重点,强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
项目是资金、人才、技术的有效载体,继续坚持项目带动,加快项目建设,是从我市实际出发,有效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并通过优化增量调整结构,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选择。在项目的谋划引进上,坚持一二三产业一起上,多种所有制经济一起上,外资内资一起上,实行整体引进、嫁接改造的方式,优先发展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低耗能、无污染、市场竞争力强的产业和项目,力求更多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点”连“线”成“面”。“十五”期间,以“两园三城两基地”建设为重点,构筑产业升级的框架,全面加强项目建设。全市初步谋划投资千万元以上项目524项,总投资723亿元,其中“十五”期间计划投资473亿元。“十五”期间,全市投资率保持在35%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
㈠“两园”建设
信息产业园:以燕郊开发区为中心,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主导,侧重微电子及电子元件设备、光机电计算机一体化、计算机信息服务系统、数字技术和信息软件的科研、开发和生产。现已引进项目28项,计划总投资22亿元,已完成投资2.3亿元。到2005年,引进信息产业项目达到50个,实现产值30亿元,利税10亿元,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信息产业加工、出口基地。
生物及医药产业园:以生物制药、医药化工原料为重点,抓好周林频谱技术应用和农业生物技术成果的嫁接移植工作,促进高新技术与常规技术结合,发展组织培养、脱毒快繁、微生物食品、微化饲料、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等技术,谋划发展基因工程药物、防治肿瘤、再障药物,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生产的抗生素及微生物药物,拥有知识产权的中成药及制剂,利用生物技术生产的各类保健品。现已引进项目30个,总投资19亿元,已完成投资3亿元。到2005年,生物医药产业引进项目达50个,年产值突破18亿元,利税6亿元,建成集科研生产于一体的生物工程及高科技医药产业基地,
㈡ “三城”建设
东方大学城:总投资120亿元,计划分三期实施,现已完成一期工程,投资14亿元。“十五”期间,要高质量完成二期、三期工程建设。立足京津,面向全国和世界,引进一批名校、科研机构和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教育人才。建成集科研、教学、文化为一体的高科技园区和文化园区,成为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助推器,有效提高廊坊的人口素质,进而提高城市文化品位,促进高科技产业发展,推进廊坊科技城的建设,形成教育科研基地。
天下第一城:总投资16.8亿元,现已完成投资8.6亿元,外城已开放,正在进行内城建设。“十五”期间要加快内城景点建设,建设阳光走廊景区、国际会议中心、环城高尔夫球场等项目,形成集会议、旅游、娱乐餐饮为一体、功能齐全风格独特的文化风情娱乐城。
文明中华城:以中华五千年科技文明史为主线,与深圳锦绣中华相呼应,总投资4.2亿元,建设9个小区,24个景点,建成集观赏性、参与性、教育性为一体的科技旅游城。
㈢“两基地”建设
新型材料生产基地:以现有的钢骨架复合管、砷化镓、钕铁硼、钨制品、半导体致冷片等新型工程材料和半导体材料为基础,重点发展高性能的钕铁硼永磁材料、用于提高电光源材料性能的钨钼新材料、硬质合金新材料以及满足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种新型材料。现已引进10个项目,计划总投资12.6亿元,已完成投资1.6亿元。到2005年,引进项目达35个左右,年产值突破12亿元,利税2.5亿元,努力建成国家级重点新型材料生产基地。
综合经济示范基地:以北三县为主体,充分发挥区位优势,通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形成“三二一”产业格局。旅游服务业重点实施“四区”、“三带”;第二产业依托燕郊开发区和安平开发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第一产业依托三河、香河两个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培育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使之成为吸附京津能力最强、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多元投入支撑、特色产业明显、市场发育完善、三次产业充分发展、城镇化水平提高、人民生活富裕的河北综合经济示范基地。
二、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经济结构
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重点,加强优化一产,提高壮大二产,大力发展三产,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逐步形成以“高科技、开放型、轻型化”为特征的产业结构格局。努力推进乡镇企业“二次创业”,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要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结构调整的切入点,用高新技术产业的大发展带动产业结构的大提升。在调整的思路和方法上,以引进和培育高科技主导产品为主,带动形成主导产业;以增量调整为主,带动存量优化;以嫁接改造为主,带动传统产业的改造;以面向京津的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一二产业。坚持在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发展,积极培育壮大优质高效农业、高科技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十五”期间,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年均递增分别为5%、12%和13%左右。
㈠加强优化一产
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力推动全市农业“调品质、调产业、调布局”。 继续推进科技兴农,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以设施农业为切入点,以精品农业、生态农业、创汇农业、观光旅游农业为主攻点,加快三个农业高新技术园区等一大批高水平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完善政府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多渠道增加投入,切实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步伐,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在稳定粮食总产量、保证粮食安全、提高粮食品质的前提下,以“名、特、优、新”产品为特征,重点发展“畜牧、蔬菜、林果、花木”四大特色主导产业。到2005年,农业与林牧渔业的产值比重调整到55:45,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2%;粮食占地面积调减到300万亩,总产稳定在180万吨左右。
⒈着力发展蔬菜产业。重点发展“名、优、特、新”产品,抓好无公害蔬菜基地和市场建设。一是增加深冬设施蔬菜的生产规模,以量取胜,到2005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达到150万亩以上,设施菜达到80万亩,其中中高档温室达到40万亩,蔬菜业占种植业产值达到60%以上;二是增加特菜的品种和类型,以全取胜,搞好典型示范,抓好廊坊九天温室、安次高圈高效温室、永清瓦屋辛庄无公害蔬菜、中韩示范农场等示范园建设,到2005年名、特菜面积发展到10万亩;三是增加科技含量,以高取胜。突出抓好香河双安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廊坊农业高新技术园区、三河省级农业综合开发科技示范区建设;四是增加优质蔬菜的种植,以质取胜,抓好永清、固安、霸州、广阳、香河、三河等县(市、区)的环首都无公害蔬菜区建设;五是抓好蔬菜的深加工和产品包装,建立和完善绿色蔬菜检测体系,创名牌产品,以名取胜。
⒉积极发展林果业。按照生态农业建设的标准,大幅度扩大林业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重点搞好“八路九河一堤”框架绿化和农林立体速生丰产林建设。在文安、大城、霸州东部以及永定河故道集中连片营造40万亩速生丰产用材林,初步形成以河渠路堤绿化为框架,以农田林网为脉络,以防护林、经济林、用材林生产为基础,网、带、片、点相结合,乔、灌、花、草相搭配的生态经济防护体系,为我市生态农业、旅游农业的建设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发展以精品为重点的名优果品生产,通过更换品种,加快低质和中低产果园改造,培植名特优新干鲜果品生产,提高果品的优质率和产出率。到2005年,林地面积达到240万亩以上,其中优质果园面积稳定在100万亩。
⒊大力发展畜牧业。按照“肉牛上档、奶牛增量、猪上规模、发展特养”的原则,以发展食草型、节粮型畜牧业为重点,加大畜禽品种改良力度,加速发展珍、稀、特畜禽品种。加快瘦肉型猪发展,狠抓引进、繁育、推广和规模饲养。积极推广秸秆养牛配套技术,加快基础母牛繁育扩群,。扩大奶牛饲养规模,发展牛奶加工,开发奶制品。积极引进优良种羊,发展推广小尾寒羊,改良本地羊。加快饲料基地建设,积极推广优质牧草种植。突出抓好三河福成、大厂华安、固安潘兴等牛的育肥、加工,三河明慧、永清远村等猪的良繁、加工,香河正大养鸭、三河肥肝鹅养殖加工、永清牧源养羊、霸州欧亚养殖场、永清冀北特种养殖场等龙头企业建设,带动全市畜牧业发展。“十五”期间,肉、蛋、奶产量年均分别递增5%、4%、7%。并配套建设一批肉食屠宰加工企业和肉食批发、配送市场体系。
⒋培育发展花木产业。按照建设京津后花园的目标,大力引进推广名贵花木品种,不断提高花木的档次和效益,构筑“三县、两带、一环”格局,“三县”就是三河、大厂、香河,“两带”就是以102、106国道为中心,建设长20公里,宽2公里的花木带,“一环”就是环市区,大力发展花木种植。搞好典型示范,抓好固安波园花卉示范园、固安天成花卉有限公司的建设;将花木产业培植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5、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按照“市场导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思路,实施多元投入,推进科技进步,优化区域布局,努力推动农副产品的深度加工,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值。继续实施“一场”(中韩示范农场)、“三区”、“五园”,通过引进、示范、推广、服务,培植一批能起带动作用的加工、流通和市场等龙头经济组织,发展一批蔬菜、花木、林果、畜牧特色产业种养基地,用信息化改造、培育一批综合的或专业的大型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到2005年,建成20个规模较大、带动辐射作用较强的龙头企业,建成15个年成交额亿元以上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成22个规模较大的种植业基地和16个养殖基地,特色主导产业年销售额达到农业总产值的80%以上,农副产品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0%以上,产品商品率达到90%以上,出口创汇率达到20%以上。
㈡提高壮大二产
⒈工业:以整体引进、嫁接改造和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努力形成不求其全,但求其精,主导产业突出的工业结构。
⑴谋划实施和整体引进一批高新技术企业
通讯和电子信息业:以燕郊开发区为主,加强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的建设,以信息产业部、中科院、清华大学为技术依托研制开发各类计算机软件产品、外设设备、网络产品及电力电子产品。发展汉王系列产品、智能化农业专家系统、农业信息网络化技术、3S(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遥感技术)和农业资源环境监测技术、同创电脑系统集成,金桥网网控技术、电子式计费智能表、铝锡银焊片、10KV辐照交联聚乙烯绝缘电缆、亚星软件和芯片、半导体致冷器及相关产品等项目的研制开发和生产,尽快形成规模、占领市场。
新材料产业:利用已有的基础和优势,加强省级精细化工中间体中试基地建设。重点发展高性能的钕铁硼永磁材料、钨钼新材料、硬质合金新材料、新型墙体材料、精细化工新产品、新材料及其应用产品的开发生产。研制开发纳米级超微细加工设备,建设纳米测控技术中心。
生物及医药产业:以生物制药、医药化工原料、频谱技术为重点,引进建设水平高、技术成熟、有明显经济效益的基因工程药物、防治肿瘤、再障药物,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生产的抗生素及微生物药物,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成药及制剂,利用生物技术生产的各类保健品。
新能源、高效节能与环保产业:加强工业、农业和生活用节能机电产品和除污除尘及水处理设备产品的开发,推广散装水泥、商品砼,重点发展稳定性二氧化氯、杀菌灭藻剂、臭氧处理医院污水设备和处理防治行业废水的高效脱色破乳絮凝剂等。
⑵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高一批传统优势行业。
汽车零部件行业:以轿车制动钳、车用空压机、轿车制动盘、毂、轴为重点,联合全市相关企业,不断开发新产品,逐步发展成为汽车零部件生产经营联合体,形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规模较大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
精细化工行业:以粉末涂料、树脂、助剂、偏苯三酸酐和甲磺系列、果糖酸系列、食品添加剂等精细化工中间体产品为龙头,通过兼并、联合等形式,逐步建设成为集科、工、贸于一体的精细化工科研、试验、生产、集散基地。
食品加工行业:重点发展各种专用面粉、精炼植物油、优质淀粉、优质白酒、干红葡萄酒及畜禽产品深加工,开发高档绿色食品、方便食品、保健食品、儿童营养食品的生产。形成多层次、系列化,质高、价廉、方便、营养丰富的食品生产加工基地。
其他行业:开发超微粉碎机、无菌均质机、粉碎包装机,扩大高档首饰、家俱、服装的国内外市场份额。
⑶培育、扶植一大批知识型、科技型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是我市企业的主体,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重点是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加快改造步伐,提高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一是促进中小企业和大企业集团之间的合作,形成大中小企业分工协作的组织结构,使中小企业向小而精、小而特、小而专方向发展;二是促进中小企业和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合作,引进技术、人才,提高企业素质和新产品开发能力,提高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三是鼓励依托工贸小区和农产品基地,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形成特色产品生产体系。
⑷压缩、淘汰一批落后企业和落后工艺
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压缩淘汰工艺技术落后、资源浪费、质量低劣、污染严重的企业和产品。
⒉建筑业:适应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需要,加快我市建筑业的现代化进程。建筑规划设计要遵循适度超前的原则,着重提高设计水平,突出特色;建筑工程施工,要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提高质量,降低造价,争创全优工程;建筑企业,要努力提高技术水平和装备水平,向专业化、机械化、集团化方向发展;进一步规范建筑市场,严格按照招投标制、合同制、监理制等“六制”要求,加强对建筑市场的管理,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到“十五”末,力争企业资质上一档次,全市工程建设按要求全部实行招投标,过程质量监督覆盖率达到100%,竣工交验合格率100%,优良率35%,建筑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7%左右。
㈢大力发展三产
围绕“以人为本”,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以社会化、产业化、市场化、信息化为方向,扩大服务“半径”,优化服务业结构,提高服务业比重。积极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服务技术,改造传统服务业。积极发展以住宅产业化为目标,以经济适用住房为重点的房地产业和面向家庭、面向社会的社区服务业。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会计、法律、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带动第三产业整体水平的提高。到“十五”末,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8%。
信息咨询服务业:按照统筹规划、市场导向、强化应用、发展产业、互联互通、加大投入的原则,加速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网络化,重点是采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和设备,建立健全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政务网三大网络,实现信息网络宽带化和高速互联。建立完善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为对象的信息服务体系,积极推进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农业信息化、公共事业信息化、电子政务和社会家庭信息化等信息化工程,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推动作用,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发展。健全和规范信息市场,培育一批企业化、智力密集型的信息技术、咨询服务机构。建立、健全审计、会计、律师事务所和资产评估机构,发展政策、技术、工程等咨询服务业。
金融保险业:优化组织机构,健全金融体系,加快对外开放步伐,适时积极争取国外金融机构、全国性金融公司、区域性商业银行在廊坊设立分支机构;争取国家支持发展股份合作制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形成竞争的多元化金融格局。进一步完善资金拆借市场,培育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
房地产业:房地产业要进一步调整开发结构,面向京津市场,以居民住宅、生产型用房、公共设施建设为重点,从建筑造型、环境设计、设施配套等方面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观念,逐步实现住宅产业现代化;继续推进住房商品化、社会化进程,实施住房分配货币化,启动住房二级市场;要加强对房地产业的宏观指导、统一规划、综合开发、合理布局、配套建设,进一步加强对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和管理,合理确定经济适用住房在住房投资中的比重;抓住国家大力发展小城镇的契机,着力发展住宅小区,引导农民和城镇居民摆脱传统住房模式,提高居住质量。
文化产业:按照解放思想、多元投入、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文化事业大家办的思路,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依托“第五大街”等文化设施,搞艺术讲座、专题笔会、书画展,提高廊坊的文化生活品位。市演出公司要发挥桥梁作用,开展特色文化活动,活跃廊坊假日文化。
体育产业: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为宗旨,以推动体育社会化、产业化为目标,依托城镇、辐射乡村,梯度推进,逐步形成具有时代特征、廊坊特色的体育产业体系。一是发展体育健身娱乐市场,群众性体育协会、俱乐部、社会体育指导中心应以社会化、产业化为方向,以各类体育设施为依托开展健身健美康复娱乐等体育活动;二是大力发展体育竞赛表演市场,结合奥运会申办,鼓励社会各界承办国内外高水平体育竞赛表演,积极试行重大体育竞赛的申办制度,使体育竞赛和表演向产业化、社会化、法制化方向发展;三是加强体育彩票的管理,积极争取有关方面的支持,促使体育彩票的发行科学化和制度化。
旅游业: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加快发展休闲度假、会展会议及购物旅游业,重点建设一批以北三县综合经济示范基地、天下第一城、文明中华城为“龙头”的科技含量高、文化品味到、特色鲜明、吸引力强、具有较大影响的旅游项目及特色旅游带。将三河燕郊建成以高尔夫球场为依托的休闲度假中心,大厂建成穆斯林宗教文化旅游区和国际垂钓休闲度假区,以“天下第一城”为中心,建成国际风情娱乐区,安次区建成高科技观光农业区,永清县建成森林公园和古战道旅游区,固安县建成温泉度假区。设计安排几条供国内外游客来我市观光旅游的线路,完善旅游设施,改善购物、娱乐、交通、餐饮等基础条件,提高服务水平。
社会服务业:在城市重点发展面向家庭、面向社会的公用服务业、社区服务业、家政服务业。农村服务业发展应与农民的生活水平相协调,形成比较完善的服务网络。
商业:以现代化、规范化、多功能化和网络信息化为发展方向,形成多层次、多类型、内外结合、统一竞争的市场体系,形成环京津、环渤海,具有区域性辐射功能的批发市场群。要抓好北方农副产品展销交易中心、北方国际物流中心、大城摩配城、香河家具城、三河花木市场、大厂渔具城、固安蔬菜市场、文安胶合板等市场建设;建设好城市的中心商业区。通过结构调整、资产重组等方式,利用资本运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化管理手段,促进商业服务业的改造升级。以明珠集团、物产集团、商贸集团等骨干企业为龙头,以专业店、特色店、精品店、连锁店、超级市场为骨干,形成以新华路、银河路、新世纪步行街为核心的现代化中心商业区。各县城要大力发展连锁店、便民店等新兴商业;充分发挥我市部分成本价格相对低廉的优势,发展以京津市民为主要目标的饮食服务业,在廊坊市区、北三县等地建设一批档次较高的宾馆饭店。
交通运输业:按照现代化的标准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要求,利用市场机制,加快与京津城市间、与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相连接的公路的改造升级,推进京津廊交通一体化。县乡公路的建设和改造要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适时提高公路等级。组建交通产业集团,积极开拓外埠市场,推进交通产业化。要注重仓储设施建设和布局,为将廊坊建设成大区域的物流中心打下基础。
㈣推进乡镇企业“二次创业”
以“高科技、大规模、外向型”为发展目标,以不断地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为基本动力,推进机制创新,实现乡镇企业二次创业目标。在发展方向上,突出抓好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培育规模型骨干企业和特色产业。在工作重点上,实施人才带动,提高企业素质;注重培育名牌,实现产品升级;依托小区建设,实现集约化经营;搞好资本运营,实现集团化发展;依靠项目带动,实现增量调整。 “十五”期间,全市乡镇企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8%,上交税金递增15%,培育市级以上名牌产品200种,市级以上企业集团由32家发展到60家,市级以上工贸小区由23个发展到60个。
㈤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坚持“政治上激励、政策上支持、发展上引导、环境上保护”的原则,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大上快上。以上规模、高科技、外向型为主攻方向,创名牌企业、名牌产品,培育和扶持一批规模大、技术先进的民营科技企业(集团)。在信息咨询、市场开拓、筹资融资、贷款担保、技术支持、人才培训、上市融资等方面提供良好的服务。除国家明令禁止的领域外,在产业准入、经济政策等方面为各种所有制企业创造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环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十五”期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年递增20%以上,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70%以上。
三、深入贯彻“科教兴市”战略,推进科技进步和教育事业发展
㈠科技进步
贯彻“科教兴市”战略,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突出创新能力提高,坚持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相结合,以引进、消化、吸收、推广和二次创新为主,努力形成技术创新的后发优势。完善人才和技术市场,建设转化高新技术成果、孵化科技企业的创业服务中心,建立健全科技服务体系。建立高科技风险投资基金和知识型、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引导形成多元投入的资金支撑体系。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建立健全面向市场的科技体制。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加强科普工作,形成有利于科技进步和创新的社会环境。到2005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50%提高到56%左右。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技工贸总收入达到15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8%以上。组织实施重大高新技术产业项目20项以上,培育开发高新技术产品100种以上。
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以优惠的政策、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京津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科研成果在廊坊转化,逐步使廊坊成为科研成果的中试基地;发挥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孵化器和辐射源的作用,加快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品产业化的进程,精心筛选20项对农业、工业、建筑、建材、交通等有重大影响的共性关键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加大力量转化推广。特别要抓好以农业高新技术园区为主体的大农业科技推广基地建设;支持鼓励科研人员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促进全市各类科研机构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走上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到2005年,全市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75%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增加到8万人。
㈡教育事业
把教育摆在优先和超前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提高全民素质为宗旨,坚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方针,努力构筑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教育体系。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在巩固“两基”的基础上,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各级各类职业技术教育、成人继续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的办学规模,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稳定中等专业教育,积极发展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经济发展的急需人才。加速推进教育体制和办学体制改革,在不断加大政府教育投入的同时,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探索多元化投入渠道,建立起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办学的新机制,鼓励和规范社会办学,优化教育市场。进一步优化教师结构,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⒈基础教育:确保全市10个县(市、区)全部通过河北省“两基”第二、三阶段复查,使入学率、巩固率均达到我省“两基”高标准的要求;加大薄弱学校的转化力度,“十五”期间,使全市现有薄弱学校得到转化,并使初中数量有所增加;完成农村小学的布局调整工作,使全市中小学在办学条件、学校管理、资源配置、现代教育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新建、改建、扩建一批普通高中,达到每10万人拥有一所普通高中,到2005年全市万人高中在校生比例达到全省先进水平。有计划推进普通高中达标,2005年以前全市一般普通高中全部达到河北省省级办学标准。
⒉职业教育:到2005年,单独建制的职业学校发展到30所,其中省级重点学校达到10所,国家级重点学校达到5所,省级特色专业达到6个;中等职业学校(各类职业高中、普通中专、职业中专、成人中专和中等技工学校)遵循“稳定中专、发展高等、面向市场、突破重点”的原则,加快改革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招生就业体制、经费筹措体制和后勤管理体制的进程,不断增强生存发展能力。采取联办、挂靠或中专合并升格等途径,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办学层次,创造条件组建廊坊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或廊坊大学。到2005年高中阶段毕业生双证发放率达70%以上,升学及就业率达85%以上。
⒊成人教育:进一步巩固扫盲成果,大力发展城市和农村青年的岗位培训和技术培训。对已取得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采取多种形式和不同层次的继续教育,更新知识,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稳步发展成人学历教育,建立不同类型的成人教育基地。“十五”期间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备的现代化终身教育体系。
⒋社会力量办学: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局面,逐步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大力发展教育产业,搞好东方大学城建设,不断改进优化管理方式,降低进驻学校的经营成本,加强大学城内外部的软环境建设,创造好的经营和人文环境。
四、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
开放是廊坊大发展的基本立足点,要抓住我国即将加入WTO的机遇,迎接挑战,趋利避害,进一步推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要在进一步改善硬环境的同时,下大力改善软环境,修定我市不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公共政策,完善对外开放的地方性规章,保护外商的合法权益,把开放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切实为投资者搞好服务,完善“一条龙”办公制度和“全程一站式”服务机制,简化国外域外来廊投资审批手续,提高办事效率;进一步完善鼓励国外、域外来廊投资的政策措施,做到引得进、留得住、办得好。
㈠对外开放
继续坚持把“引进来”作为对外开放的重点,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下大力研究应对加入WTO带来的新变化,进一步拓宽招商领域和引资渠道,按照国家政策放宽对外资的市场准入,引导外资投向农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环保、高新技术产业和商贸服务业等领域,鼓励外资参与各类企业的改组、改造。改进招商策略,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积极组织参加和办好各种形式的经贸洽谈会,创新招商方式,大胆尝试委托、代理、中介服务、经纪人和网上招商。进一步扩大招商区域,在巩固东南亚,吸引日韩资金的同时,主攻欧、美、加地区,开辟澳、非、拉新区域。切实加强与大型跨国企业特别是世界500强的合资合作,同时注意吸引国外中小企业到我市直接投资。“十五”期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达8亿美元以上。
㈡对内开放
继续加快以京津廊区域经济一体化为重点的对内开放步伐,不断巩固和扩大与发达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国家部委及国内大企业集团公司尤其是京津企业来我市投资,吸引科研院校高水平人才来我市创业。全力搞好各种形式的投资贸易洽谈会。充分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十五”期间,累计引进资金140亿元,引进人才16000名,引进技术2450项。
㈢对外贸易
坚持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推进对外贸易加快发展。实施科技兴贸和名牌战略,大力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高经济效益的出口商品。充分运用好直接出口经营权,推进对外贸易主体多元化进程,壮大出口企业群体规模。巩固和发展香港、日、韩、东南亚等传统市场,扩大北美和欧盟市场,加大对非洲、拉美、西亚、大洋州、中东及东欧、独联体市场的开拓力度。在积极扩大 一般贸易出口的同时,鼓励与支持开展加工贸易,充分参与国际分工。加快“走出去”的步伐,鼓励与支持我市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到境外办厂,实现跨国经营。积极推行ISO9000系列国际质量认证和ISO14000系列环保标准认证,取得参与国际竞争的通行证,提高我市产品的国际知名度和国际竞争力。“十五”期间,外贸出口额(海关口径)年均递增12%以上。
㈣开发区建设
进一步加强四个省级开发区建设,大力营造功能日趋完备的硬环境,规范、高效的服务环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和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努力建设国内乃至国际最佳投资区,吸引更多的国内外客商投资兴业。以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重点,“中心(廊坊)开花,南(霸州)北(燕郊、安平)呼应,四面辐射,梯次发展”。
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要利用处于京津高新技术产业带中心点的优势,吸引外商在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机械、电子、轻纺、新型建材、新材料、生物工程等行业上重点投资。“十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30%,2005年达到52亿元,财政收入年均递增30.3%,2005年达到6.3 亿元,5年累计利用外资4亿美元,引进内资60亿元。
燕郊开发区要充分发挥毗邻北京的优势,完善开发区功能,依托中央各部委,搞大合资、大合作,利用现有房地产、娱乐项目开发的优势,着重发展生物制药、电子信息等行业,兼顾食品、服装等行业的发展。要加快服务业的发展,努力建成北京的休闲度假区。“十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30%,2005年达到42亿元,财政收入年均递增30%,2005年达到3.6亿元,5年累计利用外资3 亿美元,引进内资40亿元。
安平开发区要以“天下第一城”开发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拓宽外商投资新领域,重点发展家俱、服装、纸制品、工艺品等轻型产业。“十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30%,2005年达到4.1亿元,财政收入年均递增30%,2005年达到0.8亿元,5年累计利用外资0.8 亿美元,引进内资20亿元。
霸州开发区充分发挥位于京九铁路和津保铁路、106国道和津保高速公路交汇处的交通优势,逐步使开发区成为京津保地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物流配送中心,利用京津各大科研院所,选择一批高科技项目合作开发,建设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基地。“十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30%,2005年达到8.2亿元,财政收入年均递增30%,2005年达到0.3亿元,5年累计利用外资0.5亿美元,引进内资14亿元。
五、加强城镇建设,提高城镇化水平
按照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总体思路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的要求,优化城镇体系布局,强化中心城市和城镇建设,扩大重点建制镇规模,增强城镇功能,推进城镇化进程。到2005年,城镇化水平达到38%。
㈠城镇体系建设
城镇体系建设按中等城市、小城市和建制镇三级布局。中等城市指廊坊市;小城市指霸州市、三河市以及可能发展成为设市小城市的各个县城和燕郊镇、胜芳镇;建制镇指现有的建制镇和将要撤乡建镇的一些乡。“十五”期间,构筑“一中心”、“两翼”、“六个城镇群”的城镇体系格局,争取将香河、文安建成县级市。
“一中心”指廊坊市区。要以“园林式、生态型、现代化”为城市定位,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推进市区与开发区有机联系的城区建设步伐,进一步创新城建理念,美化城市形象,提高城市品味,强化城市功能,壮大城市经济,增强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使之切实成为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两翼”是指三河市和霸州市。
三河市要充分利用经济基础较雄厚和靠近北京的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加强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努力建成“科技型、开放型、服务型”的绿色城市,增强对北部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霸州市要充分利用交通枢纽的优势,发展商贸、仓储等产业,带动相关的交通运输、金融、信息和餐饮等行业发展,逐步形成加工业和物流业较发达的工贸城市,增强对南部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六个城镇群带”指沿我市的交通干线京哈夏安线、京开京九线、津保线、廊大线、津保南线和廊霸线组成的城镇群带。
京哈夏安线城镇群:以大厂、淑阳镇、氵句 阳镇、燕郊、夏垫、蒋辛屯、安平为重点,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特色产业为龙头,开发利用京沈高速公路出口区域,以“假日经济”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形成北三县“京津后花园”的城镇群。
京开京九线城镇带:以霸州、固安、牛驼、南孟、新镇、史各庄和兴隆宫为重点,形成轻工、机械、食品加工、蔬菜花卉、商贸等各具特色的小城镇。
津保线城镇群带:以霸州、胜芳、信安、堂二里为重点,形成机械、塑料加工、钢木家具、服装、地毯等中小企业发达的小城镇。
廊大线城镇带:以大城、胜芳、码头、里澜城、左各庄、堂二里、滩里、旺村、里坦为重点,形成以轻工、服装、塑料、胶合板、食品工贸小区为主的小城镇。
津保南线城镇群:以大城、阜草为重点,以摩配城建设为突破口,带动周边地区摩托车配件加工生产。
廊霸线城镇群:以霸州、永清、韩村、龙虎庄为重点,以瓜果、蔬菜等无公害农业为主的城镇群。
㈡中心城市建设
以争创“四城”为动力(国家级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双拥模范城市、文明城市),加大投入,强化管理,到2005年,市区人口达到40万人以上,初步建成园林式、生态型、现代化城市。
城市规划:完成2000-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调整,使我市城市规划形成完备体系。
城市建设:注重城市各类设施的发展比例和配套,补缺项、强弱项,突出城市特色,提高“净、绿、亮、美”形象水平。“十五”期间,市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总投资35亿元左右,兴建道路、给排水、绿化等一批城市市政设施。
城市道路及配套:完成市区环路和东外环(大环)建设,修通市区主干道与环路连接部分,在市区主干道基本改造完成的基础上,逐步改造市区次干道,加强对居民密集区内小街道的综合治理,加大城区桥涵建设力度。完成新水源地供水二期工程的扩建。新建集中供热站1座及配套管网、热力站,新增供热面积216万平方米。续建天然气二期工程,进行城区天然气管网配套,新增10万立方米/日的供气能力。
市区园林绿化:完善自然公园、带状公园和城区内各类公共绿地等绿化项目,构筑城区绿化系统的支撑体系;挖掘潜力增加绿地面积,充分利用单位门前、庭院、闲散空地、阳台、屋顶、墙面,增强绿化的层次感和立体感。“十五”末,绿化率达到40%以上。
居民住宅小区:提高居民住宅建设质量,突出建筑风格特色。按城市功能分区要求,规划建设城北高标准居住中心。加快旧城区和城中村改造,重点开发银河高架桥西侧和实施周各庄、董村、薛营、王寨、西务、西小农、小廊坊、东、西户屯等城中村改造。
文化娱乐设施:重点建设文化中心广场、艺术中心、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档案馆、文博馆、图书馆、科技馆等工程,充分利用“第五大街”等设施,提高城市文化品位。
城市生态环境: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对现有不符合城市环境要求的废气废水噪声污染严重的企业分期分批改造搬迁,严禁城市近郊新上对水、气污染严重的项目;加大对锅炉烟尘、汽车尾气治理的力度;改善城市燃料结构,扩大集中供热、供气面积,使市区的空气质量和水环境质量达到规定标准。
六、构筑区域特色格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加强与京、津两市经济联系,以与京、津相连的主要交通轴线为依托,根据我市区域分布特点和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发挥各区域比较优势,形成廊坊中心区(廊坊市区<含廊坊开发区>)和三个经济区(北部地区、中部地区、南部地区)四个具有比较优势的经济区域。实现促进生产要素向重点地带集中,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结构互补的区域格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含廊坊开发区>
㈠ 廊坊市区(含廊坊开发区)
完善城市功能,壮大城市实力,增强辐射带动作用。大力加强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不断强化其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发展的龙头作用。
第二产业,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培育科技型、知识型中小企业,依托京津廊高新技术产业带,积极吸引国内外资金,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新型材料、生物工程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业,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第三产业,立足京津,大力发展房地产业、现代物流配送业及各类现代服务业。依托东方大学城、文明中华城,建设集科研、教学、文化为一体的教育科研城、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和现代旅游购物休闲基地。
㈡北部地区
最大限度发挥独一无二的区位优势(京津环北三县),以“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为目标,以假日经济、旅游经济为切入点,着眼于服务和吸引京津,全方位引智、引资,把该区域定位并建设成为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京津“后花园”;以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一产、二产的发展,形成“三、二、一”的产业格局;以高新技术产业推动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以提高居民素质,推进社会全面进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将北三县建设成为经济发达、社会进步、环境优美的“综合经济示范区”,以及河北省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样板区。
第三产业:立足发挥区位优势,以旅游服务业为龙头,带动房地产、文化、体育、市场、运输仓储等相关行业发展,旅游服务业规划建设“四区、三带”,四区即燕郊旅游度假区、大厂温泉度假区、天下第一城娱乐区、灵山--蒋福山自然风景区;三带即潮白河生态绿化带、鲍邱河生态绿化带、双安现代农业观光带。
第二产业:加快燕郊开发区和安平开发区的建设。燕郊开发区规划建设“两大园区、一个中心”(信息产业园、生物工程及制药园和燕郊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安平开发区围绕天下第一城发展参与型、观光型、知识型旅游产业;着力培育发展一批特色工业小区。
第一产业:依托三河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和香河高新技术园区,构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规划五区、三带,五区即无公害蔬菜种植区、优质果品种植区、优质牧草和观赏草区、禽业养殖区、畜业养殖区,三带即102国道、夏安省道和双安现代农业示范带。
㈢中部地区
加快资源开发,发展绿色农业,建设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积极吸引域外资金和项目,壮大骨干企业,大力培育有特色的中小企业;加强重点城镇和重点工贸小区的规划与建设;实施环首都防风治沙工程,改善生态环境。增强接收廊坊市区和开发区辐射的能力。
第一产业,协调各县(区),多元化筹资,联合治理永定河泛区,开发地热资源。发展绿色农业,建设无公害农业示范基地。
第二产业,充分利用天然气、地热等资源优势,大力培育有特色的中小型企业,利用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不断延伸产业链。
第三产业,加强农村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培育特色市场,大力开发旅游资源,提升第三产业比重。
㈣南部地区
积极吸引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对中小企业进行嫁接改造,提高竞争力;结合城镇化建设,高标准、高起点、高质量规划工贸小区,改善软硬环境,增强吸附力。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第一产业: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发展节水农业、旱作农业和食草型畜牧业,搞好文安洼、东淀蓄水,改造中低产田,结合结构调整,发展优质牧草和杂粮。
第二产业:加快霸州开发区建设,增加辐射功能。高标准规划、建设工贸小区,发展特色产品。重点发展塑料加工、胶合板加工、电线电缆、汽车摩托车零配件、钢木家具、食品加工等行业。
第三产业:发挥霸州交通枢纽优势,发展物流、仓储等服务业,培育壮大专业市场。依托现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优势,进一步壮大规模,上档升级。重点建设大城摩配城、文安左各庄胶合板、胜芳钢木家具等专业市场。
七、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
按照“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超前谋划”的原则,利用市场机制,加强交通、电力、信息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增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
㈠交通
科学谋划、重点投入,搞好全市与外界联接公路主干线的扩建和升级。一是认真研究廊坊市现有公路主干线布局,搞好与周边地区公路网衔接,对我市与北京、天津、保定、沧州等地联系的主要出口路进行改造;二是将香平线(由香河-三河-平谷)提高标准,升级为省道;三是搞好公路建设与城市道路建设衔接,加强城市环线建设,逐步解决干线公路穿越市区问题;配合国家做好京沪高速铁路、保霸地方铁路建设,积极谋划京—廊—津城市轨道交通。
㈡电力
按照发展的需求,完善网络结构,提高供电能力和电能质量,搞好城网建设与改造和农网“两改一同价”工作。重点谋划建设三河电厂二期工程、霸州500kV、大城220kV、胜芳220kV、香河淑阳220kV等送变电工程,积极谋划固安电厂。
㈢水利
在地上水方面,重点谋划实施文安洼蓄水工程、引氵句 济廊、引凤入廊、引氵句 入鲍、白马河引水工程,河渠增建蓄水闸坝(兴建雄固霸新河下口防洪蓄水闸、中亭河扬芬港蓄水闸、文安广陵城闸、鲍邱河石官营、程官营、芦庄、韩家务等8座蓄水闸,兴建引氵句入潮魏各庄橡胶坝等蓄水工程)、河渠清淤扩挖(对68条较大河渠进行清挖,清挖河渠总长1650公里)、坑塘建设(改造坑塘3298个)等工程。
在地下水方面,更新补打机井,合理开发深浅层淡水和微咸水;在外流域调水方面,主要是根据南水北调中线干渠实施情况,搞好我市南水北调中线配套工程(建输水明渠和埋设地下管道共8条,长183.85公里)。
在注重引水、蓄水、节水的同时,也要重视防洪除涝工程建设。“十五”期间,重点实施永定河、大清河、白沟河左堤、潮白河、北运河等河道堤坝加固工程;有计划地实施城市防洪工程,重点实施廊坊市区、文安县城、大城县城防洪等工程;搞好永定河泛区、东淀、文安洼、贾口洼等蓄滞洪区安全建设。
㈣信息
通信网络:建设廊坊市通信中心,组建廊坊所属八个县内的长途电路传输网,增加县到乡5.4万条长途电路;在廊坊市区、八个县城及燕郊、胜芳的数据网上先后开通IP电话;廊坊市区及八个县城分别建成96芯和60芯的光缆环路,并在市县发达乡镇实现光缆到路边、到大楼,重点地区到家庭,利用有线接入网、无线接入网和DDN资源开展窄带数据业务;利用ATM交换设备在廊坊政府机关、开发区及东方大学城等重点地区开通宽带业务以满足社会需求。
广播电视信息网:“十五”期间,建成我市广播电视中心。加大投入力度,逐步改变模拟设备信号质量差、图像清晰度低、编播繁琐等问题,加快采、录、编、播技术数字化。实现全市有线电视联网,拓宽有线网络功能,实现远程教育、视频点播等多功能开发。
廊坊城域网:“十五”期间,利用我市广播电视系统的光纤线路、市经济信息中心的计算机网络设备和信息资源建立包括政府、学校、大中型企业在内的城域网,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初步实现全市党政机关办公网络化、建成大中专院校校园网、启动电子商务及网上购物,在部分小区实现语音、图像、数据线路同时入户,提高全市的整体信息化水平。
经济信息网:“十五”期间,建成独立的数据传输网络,逐步完善县级信息系统。进一步增强网络的实用性,大力发展集团用户。在政府部门开通IP电话、可视电话会议业务,进行电子商务的试点应用。将“5.18”招商网建成我市的专门招商网站。网上招商项目主页建成动态形式,增加网上外文信息,扩大与国内其他地区招商网的互通互联,广泛接入世界着名检索网站,将“5.18”招商网办成国内外知名的招商网站。
㈤人民防空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和《河北省实施〈人民防空法〉办法》,市、县两级财政要逐步加大对人防建设的投入。积极筹备市级防空指挥所,采取国建与民建,“结建”与单建相结合的办法,再建六级以上人防工程2万平方米。市、县两级要完善人口疏散地域的共建工作。成立人防通信站,确保战时指挥畅通。市区警报覆盖率要达90%以上,县级市要安装防空警报。
八、促进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坚持人口、资源、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最小的资源消耗、环境代价发展经济,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建立在资源永续利用、生态保持平衡、环境更加优美的基础上。
㈠人口
继续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坚持计划生育和优生优育并举,严格控制人口自然增长,提高人口质量。“十五”期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重点加强流动人口和城市特殊人群的计划生育管理。农村计划生育要与发展农村经济、帮助农民致富和建设文明幸福家庭结合起来,积极开展以技术服务为重点的优质服务工作。城市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坚持以居住地管理为主的原则,加强综合治理,搞好技术服务。到2005年全市总人口控制在400万人以内。
㈡资源
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运用市场机制,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依法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
⒈水资源∶坚持开源与节流并举,把节约用水放在首位,以水定产业,以水定项目。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节水型工业、节水型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推广防渗、管灌、喷灌、渗灌、微灌等农业灌溉节水综合技术,降低单位产品耗水量。“十五”期间,节水灌溉面积达到239万亩。加快采用节水技术改造工业,严禁新上高耗水项目。强化居民生活节水意识,对生活用水实行定额管理、超额累进加价制度,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和水资源利用效率。
⒉土地资源∶“十五”期间,土地开发利用要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合理调整用地结构和布局,保证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加大土地整理力度、适度开发后备资源,积极挖掘内部潜力,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由粗放利用向集约利用转变。
⒊矿产资源∶制定市、县两级矿产资源总体利用规划,加强对矿产资源的监督管理,加强资源调查,搞好两个资源(地热、煤层气)的开发利用,管好一个矿种(三河白云石),减缓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速度,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㈢环境
以改善全市环境质量为核心,依靠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科学技术进步,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加大环境保护投入,突出重点流域和重点区域治理,改善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到2005年,全社会环保投入要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5%,生态环境状况进一步得到好转。
⒈生态建设∶实施防风治沙绿化美化工程,重点搞好永定河风沙治理、三北四期绿化工程、绿色通道工程、速生丰产林工程、沿路沿河沿堤框架绿化和农田林网建设,提高森林覆盖率,到200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6%。加快生态示范区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控制农药、化肥、农膜对农田和水源的污染,建成1个生态示范县,9个生态示范乡镇。
⒉污染防治∶加强工业污染综合防治,推行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和集中处理,对新上项目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巩固和提高“一控双达标”成果。建立健全工业企业环保投入机制,增强企业治理“三废”能力。以国家实施海河流域污染治理为契机,加快直接入河的工业和生活污水的治理。
3、城市环境:全面推进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加强集中供热、供气、城市污水、垃圾集中处理,解决城市空气、噪声污染问题,市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污水处理率达到80%,城市空气质量保持国家二级标准。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主要河流水质得到进一步改善,在“十五”期间建成廊坊城区污水处理厂,争取建设市开发区、三河市、霸州市3个污水处理厂。
㈣防灾减灾
加强防御各种自然灾害安全网的建设,建立和完善灾情监测预报、灾害预防和紧急救援体系,提高气象、地震等灾害预报水平,减轻风沙、冰雹、旱涝等自然灾害损失。增强城市尤其是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综合防震减灾能力,降低地震灾害的损失。
九、增加居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加快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㈠拓宽就业渠道,提高人民收入水平
加快经济发展,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持续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城镇低收入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收入。
⒈拓宽就业渠道∶坚持市场导向就业和政府帮助就业相结合,广辟就业渠道,扩大就业空间,充分发挥第三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以及非公有制经济对增加就业的强有力拉动作用。增加就业机会,稳定收入来源。积极发展对外劳务合作,扩大劳务输出。逐步建立统一的城乡劳动就业培训体系,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转岗转业培训,增加就业机会。建立连接京津及其它城市的劳动就业信息网络,健全城乡劳动力合理流动的竞争性市场,逐步形成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引导全社会逐步转变就业观念,完善相关就业制度,鼓励劳动者通过创业实现就业。实施劳动预备制度,加强对城乡初高中毕业生就业者的职业培训,延缓就业供给压力。推行弹性就业,鼓励从事半日制、季节性、不定期性等多样化有报酬的劳动。
⒉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坚持增收与减负相结合,切实把农民增收摆在突出位置。长期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引导和支持集约化经营,强化农民增收的基础;不断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搞好农产品市场建设,深化农副产品流通体制改革,落实农副产品保护价政策,不断增加农业收益;严格落实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措施,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和乡镇机构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建立公务员工资、最低工资标准和失业、下岗人员和贫困家庭生活补助水平的稳定增长机制,逐步增加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提高离退休人员待遇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标准,提高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建立健全收入分配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鼓励资本、技术、知识等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建立和完善企业工资与效益同步增长机制,积极试行企业领导人和科技骨干年薪制和股权、期权分配方式;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支持依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致富;加大个人所得税征管力度,强化再分配调节功能,防止分配差距不合理拉大。
㈡改进生活方式,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⒈ 转变消费观念∶引导居民树立新的消费观念,转变消费方式,促进个人服务消费由自给型向社会化转变,消费方式由自我积累型向信用支持型转变。信用消费得到居民重视,绿色消费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服务、教育、医疗保健、旅游等消费明显上升。
⒉丰富居民文化生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提高精神产品的供给水平和质量,加快城市文化、乡村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和家庭文化建设,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做到乡有文化站,村有文化室。建成廊坊市艺术学校。新建市博物馆、少儿图书馆、科技馆,易地迁建市图书馆,建立多功能文化艺术中心、城市文化广场,建立艺术品拍卖市场、文物拍卖市场。
积极发展体育事业,走社会化、产业化的道路。全面推行全民健身计划,普及群众体育活动,鼓励和支持社会团体、民间组织、个人兴办体育设施,重点发展农村体育和社区体育,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培育体育市场。要加强体育设施建设,完成廊坊市体育中心二期工程和市体校迁址工程建设。
⒊ 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形成具有廊坊特色的适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基本卫生需求,包括医疗服务、疾病预防和卫生监督执法体系,使全市人民都能获得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本卫生保健服务,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医疗保健需求,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完善三级医疗网功能,加强社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按照各级医院分科标准,发展专科专业,到“十五”期末,形成各有特长,优势互补的市县乡三级卫生服务网,建成三级医院3家(含中医医院1家),二级医院19家(含中医医院7家),一级医院160家,妇幼保健院10家,性病防治所1家,精神病医院1家,有条件时筹建或改建传染病医院1家。千人拥有病床2.4张,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9人。
⒋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努力提高全市人民的吃、穿、用、住质量,“十五”期间,城乡居民将实现耐用消费品的升级换代,绝大多数农村居民的普通耐用消费品得到普及,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低于30%和35%。加快城镇住宅小区建设,改善居住环境。完善居民小区配套服务体系,增强社区服务功能,提高城镇净化、美化、绿化、亮化水平。加强村镇规划,注重提高农村住宅质量,特别是住宅内部卫生设施、水电设施的配套建设。大力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有效治理农村“脏”、“乱”、“差”现象,进一步改善村容村貌。
提高特殊社会群体生活质量。动员社会力量多方筹资,加强社会福利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在“十五”期间,在市区建成集养育、娱乐、康复等多项服务于一体的高标准社会福利院和老年人服务中心,各县(市、区)也要兴建一批不同档次的老年人服务中心。加快乡镇敬老院改建进度,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积极推进残疾人康复、就业,切实保护妇女、未成年人、残疾人的合法权益。
第四部分 精神文明建设
努力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坚持以“三个代表”为指导,以城市形象、机关形象、市民形象建设为重点,以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大力弘扬“团结、求实、创新、图强”的廊坊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紧密结合时代特征,大力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努力提高社会思想道德水平,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高度和谐,力争把廊坊建设成为全国文明城市和最佳人居城市。
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努力建设适应和促进现代化强市名城发展的新文化和完善符合精神文明建设要求,遵循文化发展内在规律,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充满活力的文化体制。在继续加强公益型文化设施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企业文化、社区文化、乡村文化,广泛开展文化对外交流与合作,努力争取廊坊的文化建设跨入全国中、小城市的先进行列。
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发展社会主义文学艺术事业。培养一批勇于深入生活和群众,乐于向生活和群众学习的文学艺术工作者,着手建立一批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充满生机与和活力的文艺团体,创作出一部部振奋全市人民精神、培养和陶冶全市人民情操的优秀文学艺术作品。通过文学艺术工作,对全市人民进行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贯注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崇高精神。
舆论宣传要坚持正确的导向,一是要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动员全市人民为实现建设北方强市名城而努力;二是要服务大局,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更好地为全党全国的工作大局服务;三是要加强管理,使新闻舆论宣传工作不断提高质量,使之更加为人民喜闻乐见。
大力发展教育、体育、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事业,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新思路,新途径,全面繁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事业。
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和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加强城市街办处和居委会建设;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广泛开展村务、厂务、校务和政务等公开活动,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
认真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积极推进依法治市,全面加强法制建设;各级行政部门,要依法行政,不断推进行政工作法制化;各级执法部门,要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建立严格的执法责任制和两错责任追究制,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要不断完善司法服务,强化司法监督,确保司法公正;各级人民政府要认真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接受人民政协和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接受司法机关依据行政诉讼法实施的监督,接受人民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的民主参与、监督及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重大决策的制定和实施,事先广泛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代表人士和人民团体的意见与建议,进一步提高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法制化;深入进行法制宣传教育,使公民知法、懂法、守法。
继续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按照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则,加强基层基础工作,逐级完善和落实安全防范责任制,依法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和严重经济犯罪,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活动,坚决遏制各种社会丑恶现象。认真搞好民间纠纷的排查治理,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打击利用宗教进行的非法活动,坚决取缔邪教,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社会政治局面。
三、思想政治工作
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不断加强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围绕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实现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倡导时代新观念,凝聚力量促发展,启发进取强素质,统一思想抓落实,理顺情绪保稳定。
进一步加强公务员队伍的廉政建设和思想、作风建设。大力抓好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自觉抵制不正之风的侵蚀,坚决反对追求享受、贪图安逸的思想和行为,反对任何形式的以权谋私。进一步建立健全廉政监督机制,加大对干部队伍中贪污腐化、索贿受贿等行为和案件的查处力度,坚决打击各种腐败现象,保持干部队伍的纯洁性。大力弘扬实事求是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树立实干兴业的良好风气,倡导说实话、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报实绩的求真务实精神,反对任何形式的浮夸和虚假。把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作为领导工作的基本方法,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虚心向群众学习,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和依靠广大群众的积极性,真正在全市上下形成加快发展的整体合力。
第五部分 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转变政府职能,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
遵循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按照“小政府,大社会”的方针,改革和精简政府机构和人员,建立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实现政企分开,转变政府职能。
在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政府的工作重点一是完善作为市场经济法治基础的政策体系。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制定必要的地方性行政法规,使市场主体在经济活动中有法可依、有规可循。二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通过建立和完善养老、医疗、失业等方面的社会保障体系,构筑社会的安全网,增大社会群体抵御风险的能力,保证居民的基本生活福利水平。三是建立和引导各类中介机构和组织。积极发展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策划咨询公司等各类中介服务组织,发挥民间协会、商会等社团组织的市场中介作用。
二、建立和完善三大政策体系
㈠资金体系
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金融体系,改善信贷管理,扩大贷款领域;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完善财政运行机制;培育资本市场,启动民间资本。
⒈完善金融体系。争取区域性商业银行、金融公司和外资银行来廊坊设立机构或开办业务;组建城市商业银行和规范农村金融组织;扩大证券市场,探索和发展基金组织和基金业务;积极创造条件,发展再保险机构和业务。人民银行要把正确实施货币政策和维护金融体系安全、有效运行放在首位;政策性银行要重点支持国家粮棉油收购、调销和储备,支持粮食优良品种的推广和高产;国有商业银行要积极为交通、通讯、开发区和城市建设等基础项目和骨干企业生产筹集资金,支持居民的消费信贷需求;强化农村信用社的合作金融性质,立足农村、服务农业、支持农户经济发展;各保险机构要依据业务分工,发展主险,扩大附加,巩固城镇,积极开拓农村市场。
⒉改善信贷管理,扩大贷款领域。金融部门要进一步树立发展意识,积极构建新型银企关系,遵循以信誉为基础,以利益为纽带,以利率为杠杆的原则,使银企关系在双方获利的过程中得到改善。分层次建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组织,增强中小企业的获贷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根据各地、各企业的经济发展状况,适当放宽贷款权限和企业授信额度。对农户贷款实行“贷款证”制度,一次核定、周转使用。积极推行客户经理制,解决客户的“一揽子”需求;在改善信贷管理的同时,根据经济发展实际,调整贷款投向。对农户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以及农业产前产后服务组织的生产贷款需要优先投入;对非公有制企业的信贷,只要产品销售好、经营效益好、法人信用好,能还贷还息就积极给予支持。积极推进消费信贷业务,扩大住房消费信贷、汽车消费贷款、耐用消费品贷款、大型农机具贷款、教育助学贷款、旅游贷款等业务;要不断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农村电网改造、开发区建设、重点项目和骨干企业的贷款支持力度。
⒊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在确保国家公教人员工资按时发放和政权机关正常运转的同时,充分发挥财政宏观调控职能,逐步增加农业、教育、科技等方面的建设性投入,并由市场机制能够发挥作用的竞争性领域转到城市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公益事业等非竞争性领域。各级财政要逐步形成较强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能力,对经济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发挥更大的促进作用,逐步摆脱“吃饭”财政的状况,全面建设公共财政。
⒋完善财政运行机制。在“十五”期间,各级财政要彻底消灭隐性赤字和各种欠账,实现财力有余,扩大预算周转金和偿债准备金规模,建立一套包括预警系统、防范系统、平衡系统和保障系统在内的稳固平衡的财政机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明确划分市、县、乡三级的财权与事权,通过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规范转移支付制度、健全地方税制体系,合理调整上下级之间的收支范围和利益关系。
⒌培育资本市场,开辟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加大直接融资力度,调整直接融资结构,增加非上市直接融资规模,加快发展证券融资、项目融资、BOT、产权或经营权转让、可转换债券等新型融资方式。建立各种形式的产业投资基金,积极利用和发展股票市场。通过实施提高产业投资回报率、破除行政性垄断、向社会投资者开放赢利机会大的投资领域、为社会投资者提供便利的融资条件、减轻企业负担等政策措施来启动民间资金,提高社会投资比重。
㈡人才体系
全面实施“人才高地工程”,着力解决人才不足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加快本地人才培养与开发进程,加大域外人才引进力度。具体工作要抓住“六个切入点”,即:以强化培训为切入点,提高在岗人才素质;以选拔深造为切入点,培养年轻人才;以兑现优惠政策为切入点,引进域外人才;以发挥人才市场配置功能为切入点,盘活整体人才;以落实岗位为切入点,用好退休人才;以职称评定为切入点,开发乡土人才。
⒈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建立健全人才开发机制。充分发挥用人单位在人才开发中的主体作用,建立谁投资、谁使用的人才开发机制。建立健全全市优秀科技人才档案,每两年在全市范围内评选一批优秀学术和专业技术人才享受政府津贴,对其中有突出贡献者予以重奖。建立“十佳科技工作者”年度评选及表彰奖励制度。制定有关政策,让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在发展经济和促进社会进步过程中通过自己的知识技能和良好的服务先富起来。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
⒉加大以“三高”(高科技项目、高水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为重点的人才引进力度。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用人理念,着眼京津、面向全国,以高水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为重点,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千方百计吸引包括两院院士在内的高层次专家、学者来廊坊搞研究开发,办好“院士产业园”,把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同实施“人才带动”战略有机地结合。支持和鼓励我市现有的高科技企业创办科研院所,成为吸纳和培养高级人才的载体。每年引进1000名以上的大学毕业生,引进1000名以上的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
⒊充分发挥继续教育在提高现有人才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以专业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国家公务员为主要对象,以提高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进行提高学历、培养拔尖人才、更新知识的培训。坚持走联合办学之路,在现有基础上不断拓展联合办学渠道。
⒋建立“廊坊人才开发基金”。制定和完善奖励政策,确保各类人才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此项基金主要用于高中级科技人员的继续教育;对有突出贡献人才的奖励;解决引进急需高层次人才工作生活中遇到的特殊问题;资助优秀拔尖人才从事高科技项目的研究;定向资助国外人才智力的引进。基金来源:一是市政府每年投入50万元;二是鼓励和提倡全社会都来关心和支持人才开发事业,接受企业赞助和社会募捐。
⒌建立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的新机制。加强人才管理,优化人才结构,进一步改善人才创业环境,为各类人才充分发挥作用提供更加宽广的舞台。加快市县两级人才市场(含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市场)的规范化建设,同时抓紧向乡村两级延伸,形成市、县、乡、村配套的人才市场网络,搞好人才流动、职称评定、人才评价、人事代理等方面的服务。强化人才市场信息交流的服务功能,进一步加强人才市场信息网络建设,满足用人单位和求职人才的需要,不断优化全市的人才结构。
㈢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和完善主要面向无生活来源、无家庭依靠和收入在最低生活标准之下得家庭和个人的社会救助系统,,建立健全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健全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健全覆盖城镇企事业单位、所有职工的失业保险制度,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做好优抚安置扶贫脱困和社会互助工作。
⒈社会保险∶以“低标准、广覆盖”为原则,加快推进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社会保障新机制。
⑴基本养老保险∶
企业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由目前的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逐步扩大到城镇私营企业、在城镇的乡镇企业以及个体劳动者,综合覆盖率要达到95%以上;逐步建立起与整个社会保障制度相配套,充分体现机关和事业单位特点,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管理法制化,服务社会化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全面推进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工作,社会化发放率尽快达到100%;采取政府组织引导与农民自愿相结合的方法,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建立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⑵医疗保险:
根据财政、企业和个人的承受能力,建立保障职工基本医疗需求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覆盖到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和职工,实行全市统筹。建立用人单位与职工双方共同负担的收费机制。建立对医药机构、个人、社会保险机构即医、患、保三方的制约机制。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及管理,提高医疗保险的社会化服务和管理水平。
⑶失业保险
贯彻落实《失业保险条例》和《河北省失业保险条例》,失业保险的覆盖面要达到95%。切实做好基金的征缴工作,基金征缴率达到90%以上。完善市级统筹管理办法,采取措施确保基金的正常运营和保值增值。
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认真贯彻《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落实、规范和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把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切实做好三条保障线的衔接工作,使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健康顺利发展,同时积极稳妥、因地制宜地推进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
⒊社会福利∶推进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的社会化进程。探索政府主导、民办公助、法人管理、实行成本核算的新体制。做好优抚安置工作,加大社会救济力度,发展慈善事业,鼓励社会互助和各种赞助公益事业的行为,加强赞助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探索有特色的安老养老模式,加快城乡老年福利设施建设,发展老龄产业和助老服务业,形成一个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会养老服务网络为辅助、公共养老设施为补充、社会保险制度为保障的居家养老体系。切实保障妇女、儿童的合法利益,积极推进残疾人康复、就业,最大限度保障青少年的合法权益。
三、实施五大措施
㈠加快国企改革步伐,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以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围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改革方向和目标,解放思想,深入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国有集体企业改革要按照“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一切服从发展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核心,因企制宜,多策并举,宜进则进,宜退则退,改变单一的国有或集体所有制模式,实行产权多元化,全面放开搞活。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步伐,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培育扶植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实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建立健全管理监督机制,确保国有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十五”期间继续推进国有企业和城乡集体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全部实现产权股份化、股份多元化和股权结构合理化。大中型企业全面完成公司制改造,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
㈡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大力扶持知识型、科技型中小企业
⒈建立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运行机制。
推进企业体制改革,使技术创新、产品研发真正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内在要求,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创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人才环境,使企业的分配向技术创新主要人员、掌握企业核心技术的人倾斜。对知识型、科技型中小企业经营者试行年薪制,企业根据经营业绩,自主确定员工的工资、薪金和奖金,并实行员工的竞争上岗和淘汰机制。
⒉建立知识型、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和高科技风险投资基金,引导形成多元投入的资金体系。
加大技术创新投入,一是引导企业尽快形成自我积累、自我投入、自我开发、自我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企业技术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一般企业要达到1.5%,大中型企业达到3%,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以上;二是建立知识型、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用于高科技企业的融资和担保,引导形成多元投入的资金体系,企业通过引资、集资、入股等方式、为技术创新筹资、融资;三是增加财政资金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四是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全市高科技风险投资基金,五年累计滚动到1亿元以上。
⒊建立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加强产学研结合,推进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与联合,构建以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社会科技服务机构为中介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依托高科技园区的建设,建成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基地和孵化科技企业的创业服务中心。
⒋建立行业性的中小企业协会。
通过行业协会使中小企业联合起来共同开发产品技术和市场,调剂资金,提高资信,形成特殊优势的组合体。可以采用“政府中介型”的模式,由政府牵头组建,采取扶上马、送一程的办法,逐步向民间性、自律型过渡。
㈢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⒈拓宽非公有制经济准入领域,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抓住国有经济布局战略调整和国有企业战略改组的机遇,积极进入公有制经济退出的行业和领域,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的探索,引导其通过参股、收购、联合等方式,与公有制企业进行资产重组,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⒉鼓励各类人员开办私营企业或到其中就业。对自愿到个体私营企业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军队转业干部及其它专业技术人员,经人才交流机构办理人事代理手续,并参与社会统筹保险的,可保留原有身份,工龄连续计算,符合技术职称评定条件的,与国有集体企业人员同等对待。
⒊拓宽个体私营企业投融资渠道。通过互相参股或产权交易等多种形式,合理引导资金投向。鼓励符合条件的个体私营企业发行债券,进行直接融资。增加信贷投入,提供资金支持,对个体私营经济的贷款利率、贷款期限和贷款额度应与其它经济成分企业一视同仁。
⒋为非公有制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公平对待个体私营企业,加强同个体私营企业的联系,转变作风,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
㈣推进城镇化进程
⒈搞好城市和城镇体系建设。按照各级城镇协调发展和城市功能分区原则,确定各类城镇发展规模、功能定位、空间发展布局、发展规划,在城镇规划中,重点考虑城镇间的交通网络建设、中心城市建设,小城镇和工贸小区要互相依托、互相促进。
⒉利用市场机制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加强财政对城市基础设施投入的同时,积极吸引社会民间资金筹资融资,可通过募捐和适当发行城市基础设施彩券等途径筹集资金,也可利用外资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形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加快城镇化进程。
⒊改革城镇基础设施价格运行机制,在不违反国家政策的条件下,一是使城市基础设施管理部门企业化,二是对一些影响较大的公共基础设施服务价格,建立有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主管部门和居民共同参加的价格协调机制。
⒋改革影响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的过时政策。推动以居民住房、稳定的职业收入为主体标准的户口登记制度,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扩大城市土地的有偿使用范围,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放开、搞活二级市场,积极推行招标和拍卖方式利用土地,采取积极政策盘活城市存量土地,增强政府对土地市场的调控能力。
㈤大力实施项目带动
⒈项目建设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有效载体,是廊坊市“十五”期间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完善领导管理分包责任制,对资金暂时困难的重点项目实行费用减缓政策、办事优先政策、工程质量与工程快慢对应奖惩政策。
⒉加强项目库建设,保证项目的数量和质量。加大项目前期工作力度,谋划一批对我市经济结构优化、带动作用强的重点项目。
⒊建立多渠道的筹融资体系,完善市资本金基金制度。为确保重点建设项目按期完成,要建立多渠道筹资体系,千方百计争取国家建设债券、省资本金基金支持。尽可能盘活存量资产,通过产权交易、转让,把沉淀资产变现再投入。
展望新世纪,任重道远。全市人民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定信心,奋力拼搏,抓住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创造新优势,实现新发展,为完成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而努力奋斗。